柳开亦儒亦侠 (第1/3页)
邹金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柳开《塞上》
这一首塞外即景的七绝,是柳开的名作。“骹”同“髇”,即会发出响声的箭,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嚆矢”;金勒是金属制作的马笼头。全诗的大意是:一支响箭冲天而起,直上云霄,此时天高地阔,万里无风,一片寂静,响箭的声音更显尖厉;在浩漠的原野上,数百名碧眼胡人小伙子正在骑马奔驰,听到响箭的声音,齐齐勒住马头,举目望向那无垠的天空……
这首七绝的亮点在第二句“天静无风声更干”,干是干爽的干,形容声音尖厉响亮。在唐诗中屡有这样的用法,唐彦谦《咏葡萄》“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李商隐《楚泽》“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孟郊《戏赠无本》“长安秋声干,木叶相号悲”,都是如此。
用一个触感的字来表示听觉,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技巧。诗与文不同的一个地方,就在于文章往往是辞达而已,而诗却须力避平庸,每一个字都要斟酌,最好都要出彩。因此,诗句有一些乍看让人觉得“不通”、实际上符合情理的地方,能为作品增加诗味,那是不能用日常的语言逻辑去规量的。
唐代李益的《从军北征》,与柳开此作有点接近: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此外李益还有一首更广为人知的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上两首七绝,用的技巧都一样,都使用了“摄影机”,拍下一个瞬间的特写,将复杂的情感用壮观的画面来呈现,在艺术上展现出强劲无俦的感染力。柳开可谓是活学善用,《塞上》取法李益,但技巧更加成熟:李益的两首作品,都用了起兴,如“天山雪后海风寒”和“回乐峰前沙似雪”,都是铺垫;而《塞上》从头至尾都跳动着最强的音符,首句“鸣骹直上一千尺”开门见山,劈面而来,四句不需任何前奏,就展现出了一种逼人的英武气概。
因为《塞上》有更进一步的创意,是以成为宋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边塞诗是古典诗歌宝藏里的一大珍品,但在中唐之后基本上成了绝唱,很少有人写,更罕有人写得好。《塞上》可说是为边塞诗续上业已失声的绝响。
柳开是大名(今属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