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诗,如有神助 (第1/3页)
邹金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夜<font>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font>
棋<font>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font>
——欧阳修《梦中作》
欧阳修曾经被贬至颍州,此诗是他在谪宦生涯里的又一杰作。作此诗的时候,他大概四十二岁,正处于政治生命中的黄金时期,诗中却呈现出一种昏凉的味道,虽然诗题是“梦中作”,但这何尝又不是他的生活写照?
诗境是静谧的,但又有着不一样的迷思。梦中的欧阳修,置身于一个凄清的环境中,承受着昏暗与寂静,只听得不知来自何方的笛声悠悠传来,千山万壑上方的月亮,都是同一表情,冰冷而拒人于千里之外;前方道路千回百转,路旁环境幽暗而百花齐开,似笑非笑地看着诗人;在那一瞬间,他发现自己像极了晋代的王质,到深山里看人下棋,一盘棋下罢,发现人间已经是沧海桑田,斧柯也已烂掉。
不知梦是人生,抑或是人生如梦?欧阳修迷惑、饮酒,酒罢醉去,试图醒来再看新的一番人间变更,但怎奈那不绝如缕的思家愁绪,伴随着酒劲阵阵袭来。他想睡去,梦中的情景却让他非常清醒。
在古人的诗里,羌笛、笛,都含有一丝幽怨的意味。比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又如陈与义《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些作品,抒发的都是一种惆怅幽恨的情绪。欧阳修的“夜凉吹笛千山月”,或许是一壶浓得化不开的愁绪?
陈衍说这首诗是“如有神助”,此为的论。这首小诗,四句都用了对仗——我们很熟悉的杜甫的七绝,风格就往往是这样的。欧公的诗,没有大气磅礴之格,但胜在有幽微之思。他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士子,幼年失怙,由母亲一手带大。出身于如此贫寒家庭的人,能够在士林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异常罕见的,而宋代就恰恰能够提供这种宽敞的通道,供底层的优秀人才上升。
在这一点上,汉、唐这两个被后人亟赞的盛世,似乎都不如宋代。
汉代的风气是“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朝廷在经学方面劝以利禄,然而当时的技术不发达,书籍是稀缺资源,平民弟子读书很不易,上进之路难以说得上宽敞。东汉末叶至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的地位牢不可破。即使到了风气发生变动的唐朝,出现过韩愈这么一位平民出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