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功的,弄一大堆人在自己屁股后边紧紧跟随,搞一大堆人来向自己欢呼就是成功?
我同样不知道李阳是出于无知还是刻意追求戏剧效果,还是他就是那么认识的,他那些频频使用的、一上来就能得个满堂喝彩的热场词儿可说是赤裸裸的种族至上叫嚣。这不幽默,我不相信我们国家强大是为了你那个不靠谱的种族主义目的。我们国家是没有有关立法,但在那些、尤其是那些曾经做过李阳那种种族优越梦的西方国家你这样讲话是会立即受到起诉的。有什么意思嘛,如果你是个大学生或者正在春节晚会演小品倒也可以原谅。也许西方观众看了会把你当一个玩笑哈哈一乐,作为一个种族歧视长期受害国的国民,我笑不出来,想措辞温和一点也很难。我相信李阳爱国,但这么干,你的爱国主义只怕会像种族主义一样变成臭狗屎。中国有很多坏的传统,最坏的就是借名为爱国主义实为种族主义的口号动员群众。不管你的本意是什么,就你列的参考片有《意志的胜利》,我感到拧巴。更拧巴的是,参考片目录中还有《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说:见过拧巴的,没见过这么拧巴的。
<h4>
2</h4>
如果一个纪录片不是像商业剧情片那样为了讨观众喜欢而是把一个人一件事端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判断自己决定喜怒哀乐,张元这部片子也达到目的了。张元在这部片子中很好地掩藏了自己的观点,做到了客观忠实地记录对象,从张元的拍摄笔记中可以看出他对李阳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看法,不用自己的看法修改对象的观点和形象,这大概是纪录片导演应有的职业道德。
张元的电影我大都看过,作为导演,他有异于其他导演的就是他对当下真实环境和真实人物的重视,这重视不是通过营造剧情来重新建立,而是有一说一,不妄加色彩和意义。这在今天大部分导演都向过去取巧即便表现当代也要涂上厚厚一层奶油的普遍无奈中尤为难得。有时候,生活形态越原始越有力量,所谓“生活比戏牛多了”。张元的成败往往也就在于选择生活原态的眼光。他最好的电影《儿子》,没有音乐,不顾时空关系,镜头紧紧盯着那痛苦的一家人,你甚至会认为他没有剪接,就是这样一个粗糙简陋的东西,曾经干净利落地震撼过我。这时候你会觉得任何手段都是多余的,生活的真实已经包含了所有艺术的追求。
我一直不大懂艺术真实何以成为挑剔生活真实的刀子,有孤悬人外的艺术吗?人无往不在生活中,生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