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第1/2页)
威廉·福克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译介福克纳的作品对于任何一名译者来说都是至高的荣誉,同时也是最艰巨的挑战。福克纳这一名字意味着什么,我想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心中自有答案。有关福克纳作品的谈论(甚至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其作品如何晦涩难懂,如何鬼斧神工,但凡细读过一二的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受。我一介译匠,自然怯而不敢妄论。曾有人说,翻译福克纳的作品是对精神与智力的双重压榨,此言或许不假,不单因为福克纳作品的句式繁杂,节奏不易把握,语言质朴但极具特点,因而很难准确转译,也因为其主题、体裁多变(譬如,《兵哥俩》一文的叙述者是九岁的少年,是故译文须考虑到孩童的口吻、用词等,一旦措辞失当,便有耸兀之感),行文又富于省略(譬如《干旱的九月》中描写愤怒时一连串处心积虑的省略号),象征性意象众多(譬如,福克纳取 “玫瑰 ”这一意象,恐怕不止为同情爱情的美好,更有为旧时代送葬的意味;“夕阳 ”也并非是太宰治笔下的 “斜阳”:在美国南方黑人的观念中,“夕阳 ”是宿命的,象征着 “末日审判”。诸如此类),使得福克纳的作品有了相当的深度,不仅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乐趣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的困难。许多年来,无数译者呕心沥血,才有了如今市面上众多的中文译本;这一译本若有幸得到读者的青睐,亦不能忘却前辈译者做出的非凡努力。
如果说长篇小说奠定了福克纳作为文学巨匠的基础,那么短篇小说可以说完成了福克纳的一桩心愿。福克纳曾说:“我是一个失败的诗人,才选择了难度仅次于诗歌的短篇小说。”在为数众多的短篇创作中,福克纳以诗歌般准确的语言刻画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福克纳对 “小人物 ”的重视程度相当高,很大一部分作品的描述对象或阐述者都是平凡无奇或置身事中或冷眼旁观的 “镇上人 ”,这一 “文脉 ”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福克纳之后,也有无数作家 ——譬如马尔克斯 ——继承了下去;同时,福克纳也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对他的长篇作品做出了补充与扩展,譬如《夕阳》一文的阐述者正是《喧哗与骚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昆汀·康普生),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置于不同的舞台,写就了或让人扼腕叹息或让人久久凝思或让人欢欣鼓舞或让人热泪盈眶的种种故事。纳博科夫说:“一切的阅读都是重新阅读。”本书择取了福克纳短篇创作中尤为闪光的七篇,重译重编,但愿能为喜爱福克纳的读者贡献一次 “新”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