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河西走廊纪录片(2 / 2)

论文没什么内容,或者研究成果比较一般?

丢人!

谁让我丢面子,我就让谁没面子。

但这一句话所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的情绪,是否符合最严谨的史料记录?

能够作为理论依据的这些史料研究,最能形成的统一说法是哪种?

这都很需要有人去严格把关。

而这样不一样的定义,也正是唐文景能够在学术研究里,取得巨大成果的原因。

而当众指出他的问题.只要问题真的存在,并且你能给出点建议,那么,唐文景一定虚心接受,反而会舒舒服服,因为,这种虚心接受建议的行为,在唐文景看来倍儿有面子。

别人,那都是互相卷,你卷我,我卷你。

一夜无话。

翌日,唐文景便早早的来到了拍摄现场。

此时,演职工作人员,全部聚集完毕。

在简短的开了个会,安排服道化组去找业内专家进行最后的核实后,唐文景便带着这些拍摄纪录片的演员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会议。

“文案都看了吗?”

“唐总监,都看了,您放心。”

分管演员的分组组长开口汇报。

“而且,关于相关的延伸记录,汇总的相关论文,也都组织各位研读了。”

“嗯,那就好。”

唐文景满意的点点头。

虽然说,是演员,也不会有台词。

但是,正是因为不会出现台词,只靠着旁白的介绍与历史科普,演员的神态反而要更加的自然逼真,对演员的要求更甚。

于是,唐文景找来的,便是老陕话剧团。

其前身,正是老陕的文工团,这里的演员们,或许名气不会特别大,但演技一定特别强,并且,相应的文化水准,学识学历,都绝对是非常有强度的。

纪录片,就算需要有一些创新,运用演员扮演,但总归来说,还是严肃的。

肯定需要演员对历史,文化,人物,有着最基础的了解,并且,能够有相应的学习能力。

如果真搞点娱乐圈的那种明星.连個论文都看不懂,那是真没法拍。

“接下来要拍摄的第一部分内容,主题,是【使者】。”

唐文景缓缓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