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釜底抽薪 (第2/7页)
谢大海42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
“我总结了一套新战法,军部已经采用,在对付闽西、粤北红军游击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教给你们……”
听完王江的话,黄伯皎茅塞顿开,对王江可是千恩万谢!
几份情报摆在魏政委和刘钧面前。
“敌军已暂停进攻,进入休整。”
“敌军暂停在山下修建碉堡的行动。”
“敌军请了军部高参王江到黄伯皎师部秘密讲课,讲授的是新战术。”
“敌军派兵到营地周边几座高山测量。”
“敌军到处抓民工。”
一条条情报汇集过来。
魏政委、刘钧、黄振铎在逐条分析收集来的情报。
“敌45师应该在酝酿一个大的行动。”
“王江原是黄埔军校作战科的教授,是山地作战的专家,黄伯皎请他过来究竟是想干什么?”
刘钧头脑在高速运转,对于王江,电脑里记载的不多。
1939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据南京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将南京所有的图书文献档案材料都搬走了,包括黄埔军校绝大部分教员,各期学员的档案资料,共计88万册。
所以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掌握了绝大部分国共两军重要将领的资料。
王江既然是山地作战专家,讲授的自然是山地作战的战术。
刘钧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红军在第三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国民党军战术上的不断改进,让红军取胜的难度不断加大。
1933年12月,国民党军在一份命令中,要求部队搜索行进中应走“棱型路线”,即向前进方向之山顶跃进,而沿棱线红军则无法埋伏,即使埋伏在山麓或山腹,也无法作为。
综合了这些信息,刘钧对黄伯皎下一步的战法已经推测了大概。
敌军一个连,押着100个民工,挑着担子,将一袋袋的水泥砂石运上了山头。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一个星期后,三个在山头用钢筋水泥建好的碉堡完工,一个装备了轻机枪的作战排立即入驻,建碉堡的位置很刁钻,居高临下,扼守住入山的关口。
黄伯皎非常高兴,他的计划看来一步步地实现。
三个碉堡的建成,证实了刘钧的观察是对的。
黄伯皎的所谓新战术,在第五次围剿红军时使用过,称为“堡垒战术”,后来红军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