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2)

皇兄何故造反? 月麒麟 1395 字 11个月前

当然,这个不管是双向的,即大明不会因为被劫掠而去找瓦剌理论,但是如果在劫掠是遇到了巡逻的官军,被当场打杀,或者是被当地百姓组织的民兵当场打死,瓦剌也自己认栽。

长久下来,大明的边境线上,其实有不少的瓦剌小部族在繁衍生息。

老侯爷的意思很简单,他们劫大明的,大明就劫他们的,不仅要劫,而且要连他们部族都直接灭掉,狠狠的给瓦剌一个教训。

当然,这种做法,和圣人理念是违背的,所以立刻就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陈侯此言差矣,我大明礼仪之邦,岂能与虏贼行径一般无二?”

说话的是内阁大臣陈循,他出身翰林院,对于这种事情十分敏感,

面对陈循的质问,陈老侯爷倒是淡定的很,道。

“这话你不妨跟边境常年被劫掠的百姓去说,这个法子并非本侯所创,官军早已有之。”

“何况我大明如今也瓦剌是敌对状态,两军交战,自然是什么法子有用,就用什么法子,礼法大义用不到战场上!”

这话倒是不假,大明到如今还没有完全褪去骁勇之气。

边关的百姓民壮,受了劫掠之后,只要抓到活口,就会逼问出该部族的所在之地,趁夜摸过去,同样打砸烧掠一番。

不只是百姓,很多边将也常常带着手下的官军脱掉军服去干这种事。

只不过最多是掠些东西,没有摆到明面上,也没有老侯爷说的这么狠罢了。

然而这头按下,另一头又浮起。

左都御史陈镒上前道。

“陈侯所言,固然有几分道理,我各隘口若合并守备,则原本的防御网络必然出现漏洞。”

“何况如今局势殆危,我大明并不占优势,哪怕最终要开战,但只要能晚一日开战,我等准备便能充裕一分。”

“贸然行此险事,劫掠部族,若激怒也先,一则有损我礼仪之邦气度,二则,若也先因此而即刻举兵,对我大明亦非好事。”

姜还是老的辣

相较于陈循冠冕堂皇的理由,陈镒的话,才是殿内大多数大臣的想法。

反正是虏贼的部族,又不是大明的子民。

他们是死是活,老大人们并不关心。

要不然,大明也不会默许边将以劫掠的手段反击这帮人这么多年。

真正的问题是。

又没有必要这么做!

诚然,这么做的确是痛快了,而且也能提振士气。

但是相对而言,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各隘口一旦合并,那么原本的防御网络势必出现缺口。

而且此举还可能会激怒也先,让他加速对大明的进攻。

要知道,当前的局面下,每多一天的准备时间,胜利的天平就能向大明倾斜一分。

所以在老大人们的眼中,实在没有冒这个险的必要。

陈镒所提的疑问,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和陈循所说的空口仁义道德不同。

所以老侯爷收起了不满的神色,沉吟了片刻,正色道。

“话虽如此,但是本侯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兵力方面,游骑劫掠并不需要消耗多少人马,何况骑兵求的就是一个快字,人少而精,行动需快,打完即走,能够快速回防,并不会对兵力有大的影响。”

“何况,瓦剌和大明不同,他们都是部族为兵,也先聚集大军攻我大明,各部族必然空虚,正是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听了这话,在场的群臣都纷纷拧起了眉头,显然在衡量此事的利弊。

这一点,的确是他们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以往的时候,大明往往是受劫掠的一方,如果不是被人打过来然后去报复,基本上很少主动去招惹那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