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2 / 2)

皇兄何故造反? 月麒麟 1388 字 11个月前

要知道,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翰林学士,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一旦有成为东宫教导的机会,必然会倾其全力。

宫里的开蒙,就是单纯的识字,了不起就是熟读百家姓,千字文,若再加些唐诗宋词之类的,就已是十分重视了。

但是,这些翰林们来教,可就不一样了。

倒不是说他们会刻意的给东宫太大的课业压力,而是他们本身见识广博,熟读经义,即便不主动去讲授,平时的授课当中,也不自觉的会带出一部分,旁征博引的,无形当中,就会让课业的压力变大。

再就是,大明虽然重视嫡庶,但是却更重人伦,母子之情乃是天性,不可违背,因此,一应的皇子皇女,在出阁读书之前,都是交由生母亲自抚养,哪怕这个生母出身再卑微,也是一样的。

所以,即便是孙太后再担心孙子,在慈宁宫养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得送回周贵妃宫里。

可是如今,东宫出阁,就代表着需要迁居别住,这是礼制的要求,相对的,太上皇即将归京,作为太上皇的后妃,周贵妃也必须迁居南宫。

虽说东宫和南宫相距不过一道东华门,但是,毕竟分居两处。

太子幼弱,却要母子分离,这一点是否悖逆天伦?

这也是一重大杀器!

但是,也没有人提,这才是最怪异的地方。

老大人们惊讶的发现,作为大明战斗力最强的御史团体,竟然在这次朝会上,集体失声了一般。

不得不说,怪异的很……

慈宁宫。

孙太后虽然不算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但动作也算是快的,短短几日的时间,她就已经将太子接到了慈宁宫中,并且备好了一应的人手器物,准备着就着几日,就打算开始为太子授课了。

当然,授课的人不可能是孙太后自己,而是一个内书房的宦官,名为覃昌。

应该说,孙太后也考虑到了王振之事的殷鉴,所以,她在挑人的时候,十分谨慎。

这个覃昌,今年三十多岁,同样是个落第的秀才。

不过,和王振不同的是,他入宫之前已经成家,和王振为了谋求机缘入宫不同,覃昌之所以入宫,是因为自己的妻子生了重病无钱医治。

宫中招收宦官,是会给一笔银两作为补偿的,为了给妻子治病,覃昌这才选择了自阉入宫。

单这一点,就足够孙太后高看他一眼。

入宫之后,覃昌因为熟读经书,所以被送进了内书堂两年,此人虽明敏机变,但却不好钻营,谦虚谨慎,丝毫无骄矜之气。

正因于此,孙太后才选了他,过来给太子授课。

而且,出于谨慎考虑,她还特意将授课的地点放在了慈宁宫,方便自己时时看顾。

除了授课的人选之外,其他方面,孙太后也做了准备。

她心里知道,朱祁钰不可能这么好心,让太子一直安稳下去,就她自己来说,能够顾及到的只有内宫。

生活起居方面,自然是万贞儿负责照顾太子,这个宫女,也是知根知底的,孙太后自然放心。

但是仅凭覃昌和所以,在覃昌之外,她另选了两个太监,一同服侍太子。

一个叫梁芳,这个人,其实孙太后一直很犹豫。

和覃昌相反,梁芳最擅长的就是奉迎机变,这一点和最初的王振很像,之所以要选这样一个人放在太子身边,是为了应对宫中的各种腌臜手段。

不过和王振不同的是,梁芳胸无点墨,没读过书。

这一点让孙太后是放心的,既然没读过书,最多就是贪好财货,不会有王振那股子“功业之念”,直接插手司礼监政务的可能性就不大。

权衡到最后,孙太后还是用了梁芳,无他,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太子能够安全长成才是最紧要的。

最后一个人,名字叫牛玉。

这个人就了不得了,他是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的宦官。

和王振一样,牛玉曾是朱祁镇的伴读太监,文武双全,忠心耿耿且性格谨慎,正是因为这份性格,让他在土木之变之后,主动称病,交出了御马监的权柄,主动到了慈宁宫当一个洒扫太监,而躲过了数次内宫的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