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教导过来。
“按照此次远征军的要求,王天路你提前结业了,还有五日便要随军北上海津港,这几日你回去一趟,休息几日出发。”
王天路点头起身,和同窗们打个招呼就去收拾准备。
同窗们一片片惊呼。
“啊,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我们还没休沐啊,这可吃不到大餐啊。”
“教导,能不能通融一下啊,我们还想给王天路办个欢送会呢。”
“该死啊,我的青楼,泡汤了。”
教导威严的看了看有些激动的学子们,坚定的摇了摇头。
上头可没有规定休沐,他自然不能私做主张。
军事学院的规矩可是十分严格,不仅是针对学子,包括教导,教官,也都包含在其中,属于军事管制。
王天路自然不是唯一的幸运儿。
此刻在大明军事学院门口,跟王天路同样情况的还有十来个,显然都是参加远征军被选中,而特别提拔的百户。
直到这个时候,王天路从学院出来的那种孤寂感才彻底消失。
十一人相互对视一番,尽皆哈哈大笑起来。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惊喜,期待。
即便大多数人相互间都不熟悉,但并肩而行没有任何陌生感。
“在下王天路,甲七班,诸位如何称呼。”
:姚广孝回京,七年变化
黄观用得太顺手了,关键是觉悟能力非常高。
在南京直隶这边选拔完成后,黄观还向朱英申请,亲自前往北平监督。
不过这个请求被朱英驳回了。
远征军的统领大多数都在京师已经完成,去北平也就接人出发,这没必要再去跑一趟。
大明的军队,可没这么差劲,连此事都无法完成。
有黄观提供的章程明细,按章办事就可以了。
比之南方,北方的士兵显然还更有优势一些,尤其是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对于寒冷早就习以为常。
不过考虑到横渡白令海峡后,北美南下四季就分明了,是以南北也都需要。
远征军的事情筹办完成后,朱英再次把黄观召进宫里,商量关于南洋这边的安排。
……
“悠悠七载,没想到再临京师,已然是物非人非。”
正阳门码头上人声鼎沸,四处都是搬运货物的吆喝声。
姚广孝看着这既陌生又熟悉的码头,极其感叹。
原本这里不过是些泥巴土路,现在所入眼之处,尽皆是水泥铺设。
不仅是码头,感觉似乎河道都有被加宽了,来来往往的船只琳琅满目,可见繁华。
那正阳大道,姚广孝在离开的时候听说了,但却没有亲眼见过。
此刻看着那宽敞大道上密集的人群,心神皆有些震撼。
这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好比后世一直生活在农村,突然到了繁华大都市。
“太孙殿下,真的,很不错。”
姚广孝眼放光明。
从前,他从未对大明这个国家有所多少的归属感,在他看来,朝代更替亦是寻常,此生最为在乎的便就是施展抱负才华,青史留名。
直到看到现在的大明,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长期生活在高丽,又去了倭国,草原的姚广孝,足可以说开眼看世界了。
但其余国家所有的一切,在南京这座京都面前,都如同是蝼蚁一般渺小。
不管是那些搬运的工人,还是来往的行商,个个红光满面,眼神憧憬,体现出这大明蓬勃朝气。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理想之国。
七年来第一次回来的姚广孝,感觉找到了自己心中所属。
是啊,七年过去了。
当年五十七岁出门,而今已然六十四。
人到晚年,难免产生落叶归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