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金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纪尚幼,他对父亲说:“胡叔能死,是大佳事。”
吴溥说:“不然,独王叔死耳。”
话音刚落,他们就隔墙听到胡广对家人说:“外喧甚,谨视豚。”意思是说:外面喧闹杂乱,去看好家里的猪。
吴溥闻言,对吴与弼说:“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意思是说,都已经是这种时候了,胡广连一头猪都舍不得,怎么可能会舍生就义呢?
后来发生的事情是,解缙主动出城投降了朱棣,第二日就向朱棣推荐了胡广。朱棣召胡广,胡广到来,向朱棣叩头谢恩。当然,与解缙、胡广一样选择了迎降朱棣的,还有吴溥。
只有在胡广家里流泪不已的王艮,当晚回家后立即饮药自尽,以此报答建文帝的知遇之恩。
后来,吴与弼终生不仕,躬耕自足。他在坚苦治学之余,热诚接引后进,名儒陈献章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在大变动来临之际,诚然不能对每个人都责之以死。然而每当遇到这种关键时刻,人们总会发现,要做到“言行一致”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话音铿锵、言之凿凿的人,其行为往往与言谈匹配不上。解缙和胡广就是很好的例子。
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有善言的人,未必有美德,所以“不以言举人”。另外,没有美德之人,可能有善言,所以“不以人废言”。
这句话只是在强调一种理性看待言与人的态度,不能因此推断孔子认可言行不一致之事。否则,就是厚诬孔子了。
孔子是非常注重言行一致的。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番感叹,是因弟子宰予而发的。孔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宰予是“言语”科的代表人物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宰予“利口辩辞”,说明宰予是一个非常能说会道的人。
《史记》记载了孔子对宰予的评价:“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大概是因为宰予言语精妙,以致孔子一度对他评价很好,然而宰予的言与行并不相符。孔子知道了之后,承认这是自己的一个过失,主张不能以言取人。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和宰予一样,也是“言语”这一科的代表人物。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然而孔子又说:“吾与回言终日。”一方面,孔子向子贡表示自己不想说话,另一方面,孔子却能与弟子颜回“言终日”。
这不矛盾。颜回在视听言动之间都躬行自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