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军事策略,与毛泽东的观点有许多共同之处。
三十四岁的张闻天是骑在马背上行军的。他是东海之滨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在他家的东面有一大片大海的滩涂,传说是仙鹤鸣叫之地,于是村里的秀才给他取名应皋,字闻天,秀才解释说这是取《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这个农家子弟果然聪慧,十五岁高中毕业后进入水产学校学习捕捞技术,不久转入南京全国水利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这所学校并没有使张闻天成为一个水利工程师,却使他因为接受了开明思想而成为一名学潮领袖。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张闻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他写了一篇抒情书信体小说,通过小说主人公之口他说:“我将认真地要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了,把自己变作一片光明,照彻这黑暗如漆的世界。”这一年的十月,他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首批学员,他的俄文名字叫“伊凡·尼古拉耶维奇”,笔名叫“洛甫”。他的博学多才很快使他出类拔萃,二十八岁毕业时他已开授了《列宁主义》和《联共党史》两门课程,成为中山大学著名的青年教授。一九三一年,张闻天和杨尚昆结伴回国,到达上海后担任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与从来没有出过国、不会任何一门外语的毛泽东有着诸多不同。在以往的岁月里,他可能与毛泽东相识的唯一机会,是十九岁那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时候,因为比他大七岁的毛泽东也在那时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他们两人的名字同时刊登在一九二〇年出版的《少年中国》第一卷第八期上。但是,他们确实互不相识。张闻天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一九三三年他进入中央苏区之后。那时,他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老资格的和不守规矩的红军领袖。但是,自从担任了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与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来往越来越多。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张闻天被安排了一个新的住所,这个住所正是毛泽东已经居住在里面的那座寺庙。毛泽东在生病,张闻天十分关注毛泽东的治疗,这两个身世和性格迥然不同的人终于得以在一种很闲散的状态下坐在了同一条石凳上。他们开始谈的是文学,毛泽东对文学闲云野鹤式的独特理解让张闻天吃惊不小。谈话逐渐深入到政治和军事,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本土”式的解释、在军事指挥上的丰富经验,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充满豪迈情怀的描绘,使张闻天刮目相看。
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开始后,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有充分的时间一路畅谈。他们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