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顺。”
顺民心者得天下,几方同时高举起“顺”的旗号,标榜自己应天顺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h2>
第二节 冲冠一怒为红颜</h2>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西安建国改元,旋即渡河东征。明军精锐早已损耗殆尽,根本无力抵挡李自成兵锋。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入中原,逼近畿辅,对大明京师北京构成严重的威胁。
无将可用、无兵可派的崇祯皇帝在徘徊许久后,终于着手采用饮鸩止渴的最后一步棋——飞檄辽东总兵吴三桂入卫京师。吴三桂以骁勇善战著称,其部亦是大明最后一支劲旅,但吴氏率军入关[1] ,也意味着大明撤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将辽东拱手送给了女真人。
当年三月,崇祯皇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并起用吴父吴襄提督京营。由于明廷已有明确放弃关外土地之意,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均跟随吴三桂进关。
明朝死敌满清果然闻风而动,摄政王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几近倾国之力,连女真人自己也称:“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辽东明军在平西伯吴三桂及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领下,于三月十三日进入山海关,驻扎于永平府[2] 。然吴三桂等人还未来得及赶赴京畿面圣,李自成已兵不血刃地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亦在满腔愤恨中绝望自杀[3] 。
局促在关内的吴三桂,立时处于一个微妙而尴尬的夹缝位置——山海关外,满清多尔衮正率大军南下;山海关内,李自成几十万大军近在咫尺。而吴三桂手中只有不足五万人马,无力与任何一方抗争。况且崇祯皇帝已上吊自杀,明朝不复存在,于他而言,可走之路只有两条——要么降顺,要么降清,且不容迟疑,时势迫其必须立即作出选择。
此时的局面是:李自成已占据北京,即将成为新王朝的新皇帝,于普通人看来,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而已,最常见不过。除此之外,吴三桂父亲吴襄及其在北京的家眷亦已落入李自成之手,要保全亲人性命,降顺势在必行。
但吴三桂与满清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舅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