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脉神章2(1 / 2)

景岳全书 佚名 3956 字 4个月前

《内经》脉义

属性: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

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腹中论帝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本篇诸义,具详妇人门胎孕

条中。

属性:通评虚实论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

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条详义,具载小儿

本门。

属性: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

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

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凡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能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

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

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隐微,大有玄

秘,正以诸脉中亦皆有虚实之变耳。言脉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迹,则毫厘千里,必

多迷误,故予特表此义。有如洪涛巨浪中,则在乎牢执柁杆,而病值危难处,则在乎专辨虚实,虚

实得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

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属性:左寸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得南方君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浊。

右寸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气,肾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恶。

右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关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得东方风木之气,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禄贵贱。

右关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湿土之气,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其主财帛浓薄。

右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于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尺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得北方寒水之气,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阴气之寿

元。

右尺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

其主阳气之寿元。

右二部,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于腰腹、**及脚膝之病,皆候于此。按∶本经曰∶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中事。所以脉之形见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

自王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以至后人遂有左心小肠,右肺大肠之说,其

谬甚矣。夫小肠、大肠皆下部之腑,自当应于两尺。然脉之两尺,左为水位,乃真阴之舍也;右为

火位,乃元阳之本也。小肠属火,而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大肠属金,而金水相从,故当配

于下之左,此亦其当然也。但二肠连胃,气本一贯,故在《内经》亦不言其定处,而但曰大肠、小

肠皆属于胃,是又于胃气中,总可察二肠之气也。然凡在下焦脏腑,无不各具阴阳,若欲察下部之阳

者,当总在右尺;察下部之阴者,当总在左尺,则尽其要矣。或问曰∶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曰尺

为蛇武之乡,而地之刚居西北,所以手足之右强于左,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此篇尚有详论,具载

《类经,求正录》中,所当参阅。

正脉十六部(三浮、沉、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虚、实)

浮脉举

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为阳,凡洪大芤革之属,皆其类也。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

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浮大为伤风,浮紧为伤寒,浮滑为宿食,浮缓为湿滞,浮芤为

失血,浮数为风热,浮洪为狂躁。虽曰浮为在表,然真正风寒外感者,脉反不浮,但其紧数而略兼

浮者,便是表邪,其证必发热无汗,或身有酸疼,是其候也。若浮而兼缓,则非表邪矣。大都浮而

有力有神者,为阳有余,阳有余则火必随之,或痰见于中,或气壅于上,可类推也。若浮而无力空

豁者,为阴不足,阴不足则水亏之候,或血不营心,或精不化气,中虚可知也。若以此等为表证,

则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内经》谓之关格,此非有神之谓,乃真阴虚

极而阳亢无根,大凶之兆也。凡脉见何部,当随其部而察其证,诸脉皆然

沉脉轻手不见,重取乃得。沉脉为阴,凡细小、隐伏、反关之属,皆其类也,为阳郁之候。为

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沉细为少气,为寒欲,为胃

中冷,为腰脚痛,为癖。沉迟为痼冷,为精寒。沉滑为宿食,为伏痰。沉伏为霍乱,为胸腹痛。

沉数为内热。沉弦、沉紧为心腹、小肠疼痛。沉虽属里,然必察其有力无力,以辨虚实。沉而实者

,多滞多气,故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气停积滞者,宜消宜攻。沉而虚者,因阳不达,因气不舒。阳虚气陷者,宜温宜补。其有寒邪外感,阳为阴蔽,脉见沉紧而数,及有头疼身热等证者,正属

邪表,不得以沉为里也。

迟脉不及四至者皆是也。迟为阴脉,凡代缓结涩之属,皆其相类,乃阴盛阳亏之候。为寒,马

虚。浮而迟者内气虚,沉而迟者表气虚。迟在上,则气不化精,迟在下,则精不化气。气寒则不行

,血寒则凝滞。若迟兼滑大者,多风痰顽痹之候,迟兼细小者,必真阳亏弱而然。或阴寒留蓄于中,

则为泄为痛;或元气不荣于表,则寒栗拘挛。大都脉来迟慢者,总由元气不充,不可妄施攻击。

数脉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滑数、

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脉有阴有阳。今后世相传,皆

以数为热脉,及详考

《内经》则但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

为热中也。曰∶缓而滑者曰热中。舍此之外,则并无以数言热者。而迟冷数热之说,乃始自《难经

》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今举世所宗,皆此说也。不知数热之说,大有谬误。何以见之?盖自余

历验以来,凡见内热伏火等证,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如经文所言者是也。至如数脉之辨,大

约有七,此义失真,以至相传遗害者,弗胜纪矣

。兹列其要者如左,诸所未尽,可以类推。一、外

邪有数脉。凡寒邪外感,脉必暴见紧数。然初感便数者,原未传经,热自何来?所以只宜温散。即

或传经日久,但其数而滑实,方可言热;若数而无力者,到底仍是阴证,只宜温中。此外感之数,

不可尽以为热也。若概用寒凉,无不杀人。一、虚损有数脉。凡患阳虚而数者,脉必数而无力,或

兼细小,而证见虚寒,此则温之且不暇,尚堪作热治乎?又有阴虚之数者,脉必数而弦滑,虽有烦

热诸证,亦宜慎用寒凉,若但清火,必至脾泄而败。且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惟损最

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一、疟疾有数

脉。凡疟作之时,脉必紧数,疟止之时,脉必和缓,岂作即有火,而止则无火乎?且火在人身,无

则无矣,有则无止时也。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进退耳,真火真热,则不然也。此疟疾之数,故不

可尽以为热。一、痢疾有数脉。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湿内伤,脾肾俱损,所以脉数但兼弦涩细弱者

,总皆虚数,非热数也,悉宜温补命门,百不失一。其有形证多火,年力强壮者,方可以热数论治。然必见洪滑实数之脉,方是其证。一、痈疡有数脉。凡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饮食如常者,或身

有热而得汗不解者,即痈疽之候也。然疮疡之发,有阴有阳,可攻可补,亦不得尽以脉数者为热证。一、痘疹有数脉,以邪毒未达也,达则不数矣。此当以虚实大小分阴阳,亦不得以数为热脉。一

、癖有数脉。凡胁腹之下有块如盘者,以积滞不行,脉必见数。若积久成疳,阳明壅滞,而致口

臭、牙疳、发热等证者,乃宜清胃清火。如无火证,而脉见细数者,亦不得认以为热。一、胎孕有

数脉。以冲任气阻,所以脉数,本非火也。此当以强弱分寒热,不可因其脉数,而执以黄芩为圣药。按∶以上数脉诸证,凡邪盛者多数脉,虚甚者尤多数脉,则其是热非热,从可知矣。

洪脉大而实也,举按皆有余。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

候。浮洪为表热,沉洪为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疼面热,为咽干喉痛,为

口疮痈肿,为大小便不通,为动血,此阳实阴虚,气实血虚之候。若洪大至极,甚至四倍以上者,

是即阴阳离绝,关格之脉也,不可治。

微脉纤细无神,柔弱之极,是为阴脉。凡细小虚濡之属,皆其类也,乃血气俱虚之候。为畏寒

,为恐惧,为怯弱,为少气,为中寒,为胀满,为呕哕,为泄泻,为虚汗,为食

不化,为腰腹疼痛

,为伤精失血,为眩运厥逆。此虽气血俱虚,而尤为元阳亏损,最是阴寒之候。

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凡洪大芤实之属,皆其类也,乃气实血壅之候。为痰逆,为食滞,

为呕吐,为满闷。滑大、滑数为内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膀胱、二便之热。

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自营卫充实之佳兆;若过于滑大,则为邪热之

病。又凡病虚损者,多有弦滑之脉,此阴虚然也;泻痢者,亦多弦滑之脉,此脾肾受伤也,不得通

以火论。

涩脉往来艰涩,动不流利,如雨沙,如刀刮竹,言其象也。涩为阴脉,凡虚细微迟之属,皆

其类也,为血气俱虚之候。为少气,为忧烦,为痹痛,为拘挛,为麻木,为无汗,为脾寒少食,为

胃寒多呕,为二便违和,为四肢厥冷。男子为伤精,女子为失血,为不孕,为经脉不调。凡脉见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