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杂证谟脾胃(1 / 2)

景岳全书 佚名 4384 字 4个月前

经义

属性:《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

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热论》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经于肝。(详前饮食门)

《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详前饮食门)。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

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

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

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

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

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

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

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

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

者也。

《平人绝谷篇》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血气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动输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

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

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

也。所谓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下,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

应衣,宗气泄也。

《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

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

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溉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

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

窍不通,名曰重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

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

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阳明脉解篇》帝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何也?岐伯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

则热,热甚则恶火。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

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

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也。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阳盛则

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太阴阳明论》帝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

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

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虚。故犯贼风虚邪

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

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故喉主天气

,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

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

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

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

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

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四肢不

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

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病在脾,愈于秋,

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欲缓,急食

甘以缓之,苦泻之,甘补之。

《五邪篇》曰∶邪

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病能论》曰∶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经水篇》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

,不留不泻也。

《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

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故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

引,故足痿不用也。

《本输篇》曰∶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

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玉版篇》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

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

而已矣。

论脾胃

属性: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

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

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

,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

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

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且先天如朝廷,后天如司道,执政在先天

,布政在后天,故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后天为之用,而形色动定,一无胃气之不可。故经曰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

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正以人之胃气即土气也,万物无土皆不可,故土居五行之中

而主于四季,即此义也。

由此推之,则凡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

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如五脏胃气之病,则凡气短气夺而声哑喘急者,此肺之胃败也。

神魂失守,昏昧日甚,而畏寒异常者,此心之胃败也。躁扰烦剧,囊缩痉强,而恐惧无已者

,此肝胆之胃败也;胀满不能运,饮食不能入,肉脱痰壅而服药不应者,此脾之胃败也。关

门不能禁,水泉不能化,热蒸不能退,骨痛之极不能解者,此肾之胃败也。又如五色之有胃

气者,无论青红黑白,皆宜兼苍黄明润,若色赤如赭,或如血;色青如蓝,或如草滋

;色白如盐,或如枯骨;色黄如枳实,或如黄土;色黑如,或如地苍,而加之沉晦,

是皆五色之胃败也。又如脉象之有胃气者,经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脉实以坚,谓之益

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故无论浮、沉、迟、数,皆宜兼见缓滑,方是脉中之胃气。若见

但弦、但钩、但毛、但石、但代,或弦搏之极而全无和气,或微渺之极而全无神气,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