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齿轮 二十二、我就是个骗子 (第1/4页)
艾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知道有些人把心理医生当作骗子,特别是像我这样行走江湖的游医。
面对这样的误解,我常是不屑一顾的。套用一句俗话来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你觉得心理咨询有效,那你就用;你觉得扯淡,我也无法阻止你。
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以及我的同行,深切地体会着一种身为骗子的悲哀。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的确会欺骗病人,虽然这欺骗行为,经常是被迫的。
我们的欺骗,并不是指利用病人达成私人目的。也许有些行业垃圾会这么下三滥,但大多数有良心有职业道德的心理医生还算洁身自爱。
可我们的欺骗,往往从一接触病人,就开始了。
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我身份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接治青少年案例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我是谁呢?这是家长们往往头疼的一件事——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向自己需要帮助的孩子进行解释。
直截了当说我是个心理医生吧,似乎不妥,孩子们很难接受。在这个心理宣传还不普及的年代,心理问题患者还是被人们联想成为变态或疯子,如果传了出去,也会造成孩子自尊心受伤。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我们并未让孩子意识到心理问题如此常见,也并不像传言中那么可怕。
那么,如果不说是心理医生,该怎么介绍我呢?一位好心的有能力的有教育背景的叔叔吗?可这样的一位叔叔凭什么去干涉孩子的私事?这么定位似乎也有不妥。
于是,我还是叔叔,只不过成了家长口中各式各样的叔叔。有时候,我被称为一个作家,撰写心理学著作;另外一些时候,我是个大夫,拥有心理学背景;还有些情况下,我被当作老师,带出过优秀的学生。总之,我不是我,可能是任何东西。
关于我身份的最复杂的谎言,是这样说的:我是一个卖咖啡豆的,因此和那些身为咖啡店老板的父母们交情莫逆,但这不足以解释,我为什么会走进家庭,关心孩子的问题。所以,我又被宣称为:并非本地人,因为外地人的身份,所以我在北京也就没有一个安定的家;由于没有安定的家,作为独身男人的我,当然不可能总是勤快地给自己做饭,于是就老去外面吃;吃的次数太多了,因而觉得外面的饭菜油太大,很不爽;绕了一个大圈子,总算回归主题——这对咖啡店老板夫妇,因为总是从我那里低价买到咖啡豆,所以,心怀感激的他们,决心请我吃饭。又因为上面的条件,所以不好意思请我在外面吃,于是热情地要求我来家里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