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案 池塘浮尸(1 / 2)

<blockquote>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blockquote> <blockquote>——司汤达 </blockquote> <h3>第一章 群警捞虫</h3>

<b>抛尸地点是个池塘,昆虫的活动范围有限,捉起虫来应该不困难。我开始配合韩哥采集尸体上的虫类。老高和一帮警员拨开芦苇荡,然后弯腰开始抓虫。</b>

老高本来在值班,接到报案电话说南明市郊外的福门养鱼塘突然出现了一具腐尸。

老高立马通知我跟韩哥赶往凶案现场。由于现场在郊外,所以,我们一路都选择走高速,下了高速公路便步入郊外。老高在车上给我大概讲了讲福门养鱼塘,它属于福门水坝的副产物,水坝下有一个蓄水池,是当年福门水坝经年放水时积蓄下来的。

福门水坝很久都没有放水了。现在,它几乎等于一个废弃水坝,仅供游人参观之用。

水坝下的蓄水池,自然成了养鱼池塘。这池塘本身就是因积水而形成,算一个特殊的浅滩。但由于土质问题,深度比一般池塘深了一倍多。15分钟后,我和韩哥在车上换好法医工作服,拎上法医工具箱,拉开车门分别跳下车去。尸体已经让郊区的分局同事打捞了起来,韩哥跟我一起下车后,脸色异常难看。

老高这时的脸色也比较尴尬,他讪笑着说:“老韩,地方上的兄弟不懂规矩,别生气。”

韩哥没对老高生气,他冲我摆摆手示意我跟上去,我俩朝摆放尸体的地方走。

不出顷刻,我和韩哥已经来到尸体面前,我俩蹲下身子,开始仔细进行观察。

韩哥取出随身携带的手电筒,打开最大强光照向尸体,“小靳,说说你的看法。”

我顺着强光望过去,然后回答道:“单从尸体腐烂程度来看,死者的死亡时间远远超过24小时。尸体出现轻微的淡绿色,头部和颈部的腐烂程度高于别的部位,颈部有非常明显的黑色痕迹,死者有可能是被人勒死后抛尸池塘。不过,也不排除死者是被凶手活活溺死之后,又刻意制造出被勒死的假象。”

我话音刚落,韩哥又把手电筒打向尸体上虫子最多的区域,指着那些尸虫说:“如果是溺死之人,尸体上的虫子种类和一般的尸体有所区别。在水淹尸体中,目前已经统计出了5目12科20种具有法医学意义的与尸体有关的昆虫,大部分属于水生昆虫。其中不乏蜱螨目的水螨科,还有甲壳纲端足目的生物。”

我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关于水淹尸体案,我还是相对比较陌生的。

韩哥扭了扭脖子,又继续补充道:“因为尸体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先不论死者的真正死因。尸体呈轻微的淡绿色,并且头部和颈部的溃烂速度明显高于别的地方,是因为尸体在水中的时候,头部因为无力支撑,加上质量比别的地方要密,自然下沉很低,血液集中于头部和颈部,首先溃烂的是位于水下的部位。”

我望着尸体的胸腔处解说道:“因为水下还会遭遇昆虫侵蚀,尸体在水中时,陆上昆虫,比如丽蝇、麻蝇等,由于不适水性,所以只能在尸体没有浸水的部位开始产卵。当它们找到尸体后,水下族群就已经侵占尸体了。综上所述,死者有可能是溺死,或者死后被凶手故意抛尸。”

老高听完之后,憨笑着对韩哥说:“池塘很僻静,外带芦苇遮掩,确实是抛尸的最佳场所。”

我却不太乐观,补了一句:“若真是池塘抛尸,那尸体的腐烂速度一定会减慢。”

韩哥看着我,摇摇头说道:“小靳,如果我没有猜错,尸体腐烂程度之所以会减缓,主要是因为水中的比热容比陆地要大。简单来说,就是热量损失比空气中要快,达到了一定的保尸效果。”

老高听了个一头雾水,追问道:“那跟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

韩哥沉思片刻,才开口回答道:“老高,这在正常情况下来说,算好坏参半。”

老高有些不高兴了,十分不悦地说道:“正常情况?我们这案子还算正常?”

韩哥望我一眼,我顿时心领神会,整理了一下思绪,把老高拉到一旁去。

老高遭我强行拖走,韩哥再继续尸检工作。我对老高解释道:“老高,这个案子如果站在法医学角度来分析,是尸体保存比较完备,尸体告诉我们的信息就能多一点。但坏处在于尸体的腐烂程度与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腐烂程度有很大差别,死亡时间容易判断失误。正常情况下尸体腐烂都会出现延缓迹象,也会让很多信息变为破案的致命错误。”

老高知道我不想他打扰韩哥,依然十分不解地反问我:“小靳,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唯有应付一下老高说:“老高,在水中浸泡的尸体与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尸体有很大差别,主要原因是侵袭尸体的昆虫种类和侵袭时间。浸在水中的部分腐烂程度要远快于暴露在空气中的,因为水中亦存在嗜尸性昆虫,其中不乏鞘翅目的水龟虫科,半翅目的缘蝽科,双翅目的毛蠓科,水虻科,还有鞘翅目的埋葬甲科等,虫子种类较之于单纯暴露在空气中的尸体还要多。首先确定水中昆虫的种类,便能确认尸体所处的状态,从而判断尸体的入水时间。”

老高抓抓额前的短发,继续问我:“确认尸体的入水时间就能破案了?”

我尴尬冷笑道:“不,要先确认尸体的入水时间,才能进一步推断。”

我知道老高属于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索性说道:“尸体若处于新鲜期的话,上面只可能有水龟甲虫科一类昆虫,但眼下尸体上还出现了丽蝇的成虫,表示不止有有一种昆虫,说明尸体已经过了新鲜期。由于现在是春夏交季,所以尸体在1~2天后就会肿胀,开始上浮。”

老高没听明白,追问道:“这样能确认死亡时间?你该不会故意忽悠我吧?”

我顿时哭笑不得,连忙补充道:“没忽悠你,我还怕你揍我呢。因为在水中,热量散失比在空气中要快得多,所以尸体腐败显然较缓慢。尸体在水中时,头沉得低,血液集中于头部和颈部,所以腐败从头、颈部开始;胁腹在死后5天或者6天才变成淡绿色。在一般气候条件下,死后6~10天,气体产生,才会导致尸体上浮。手的皮肤和脚的皮肤10~12小时后皱起,大约10天后可容易地剥下。到此时,头发松动。死后3~4周,手指甲、脚趾甲很容易取下。”

韩哥这时候恰好刚尸检完毕,冲我和老高走了过来,并补充道:“在夏天时,所需时间会减少一半,最后肌肉掉入污泥骨架崩溃。整个被水淹没的尸体与暴露或土埋的尸体相比,昆虫区系明显不同。但若部分突出水面或侵入前曾暴露一些时候,丽蝇和别的表面昆虫可以出现,淡水中与海水中的区系也不一样。”

想到这儿,我突然感觉非常不爽,盯着老高问:“负责打捞尸体的是谁?”

老高想了想,反问我:“怎么了?打捞尸体的人有问题?”

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回答道:“昆虫很容易受到惊吓,贸然打捞会把它们都吓跑!”

老高听罢,唯有尴尬一笑说:“没办法,地方兄弟不太懂法医昆虫学啊!”

“都来帮我抓虫吧。”我赶紧打开法医工具箱,将网子分给老高和另外几位警员。

因为抛尸地点是个池塘,昆虫的活动范围有限,捉起虫来应该不困难。

“记住,有些虫卵会掉在芦苇里或芦苇上,附近土壤里的虫卵都不要放过!”

我话音刚落,大家便开始抓起虫来。不过,尸体上的昆虫也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尸体上浮时间的考证。我开始配合韩哥采集尸体上的虫类。老高和一帮警员拨开芦苇荡,然后弯腰开始抓虫。我看到这场景,忍不住有点想笑—一群警察在池塘里抓虫。

“小靳,千万别出错,别逼我打你一顿!”老高弯着腰在远处捞虫,还不忘大声警告我。

我朝老高比了个OK的手势,又继续开始配合韩哥尸检,前后捣鼓了足足一小时,整个流程才算结束。而老高和地方上的兄弟们也帮忙抓到了不少虫子。总体来说,此次抓虫还算快速,虫子装了整整三个昆虫瓶,我把瓶子放在我的法医工具箱里。韩哥见状,却吩咐老高开车送我回昆虫实验室,提前做详细的昆虫尸检报告,他则留下来帮忙处理尸体的一些收尾工作。

老高自然一口答应下来,换掉身上的装备,带着我发动警车离开了案发现场。

在车上,我一直在想,韩哥为何不让我继续留在现场?难道说有什么东西不能让我知道?

老高微微侧过脸,他仿佛看穿了我心中的疑惑,主动笑着解释道:“小靳,别乱想,老韩那个人脾气比较古怪,他让你回去做昆虫检测自然有他的道理。”

我朝老高微微点头,表示理解。经老高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了自己的师父沈建国,他的行踪比韩哥还诡异,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永远在关键时刻找不到人。摊上这么一个极品师父也是醉了,或许韩哥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由于开的是警车,老高一路鸣笛基本上没怎么堵车,花了半个多小时就回到了法医中心。我拎着法医工具箱,进入昆虫实验室,准备进行池塘浮尸案的尸虫检测。

<h3>第二章 水龟虫</h3>

<b>我整理好思绪,从头再来仔细推敲一遍,发现这个信息有特别大的漏洞。水龟虫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尸体在一天之内入水的可能性直接被排除。</b>

老高去忙别的事情了。我把三个昆虫瓶从工具箱里取出来,一一摆在实验台上,每个瓶子内都有大量昆虫。在第一个瓶子里,我发现了一只外形似龙虱的虫子,但背面隆起,负面较为平坦,鞘翅具浅色斑纹,触角7节,下颚须线状,中胸腹面常有中脊突,边缘具有长毛。这只虫子我初步断定为水龟虫,也就是水龟虫科。

我在样本中发现了它的幼虫,幼虫呈黄褐色。触角有3节,单眼在头的背面,每侧5枚,上颚有齿。胸足四节,单爪,腹部8~10节,第1~8节侧面有气管鳃,末节具有一对尾突。

水龟虫科常常生活在淡水、沼泽、植物残体之中,幼虫喜欢捕食小鱼和蝌蚪为主食,虽然名为水龟虫科,属于水生科,但很多种类已经不生活在水中,只是幼虫需要在潮湿的环境下长大与进阶。

有趣的是水中尸体处于新鲜期阶段,只有水龟虫会在尸体上寄生。当然,这也只是变相证明了这个推论而已。只不过,水龟虫的成虫会在尸体上停留下来,捕食别的昆虫种类,加速自身繁衍速度。比如,双翅目侧蝇科和水虻科等较小的幼虫。所以,要想办法证明尸体上存在侧蝇科昆虫或者水虻科昆虫。

我将在尸体浸入池塘的部分采到的幼虫样本拿出来观察,幼虫的体节前缘及腹垫均有顶端角化强的多尖端小刺,围绕头节后缘有8排斜形列的小黑刺。第1胸节背面光滑,腹面前约四分之一处有八排的微刺列,第6腹节前方腹部有一节短小的棘列,第8腹节侧面棘群延伸到体侧中部,口钩与咽骨腹角大体等长,有点类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但仔细观察之后,还是有所差别。最终,我在样本中并没发现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成虫,估计是由于尸体处于水中的关系。

陆上的蝇类在探测水中尸体的时候,时间上会受到阻碍,由于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空间有限,产卵量会大大降低。当幼虫想要寻找合适的地点,诸如土壤等开始孵化,主要原因是尸体在水中浸泡时间过长,大部分幼虫会被活活溺死,所以化蛹率几乎为零。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性,因为幼虫和两种蝇类的相似程度都非常高,不乏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是前一种,或者两种蝇类都不是。如果韩哥知道我的想法,多半又会猛批我一顿。这种推测非常大胆,我却认为值得尝试。

不过,无论是水龟虫还是后面类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都不算特别重要。

水龟虫的存在仅仅证明,尸体确实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侧面能确认双翅目侧蝇科和水虻科其中任何一种昆虫存在;而后面的类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则只能够推断尸体上浮的时间。剩下的那些虫子才是主角,他们在打捞尸体的地方成功捕捉到水下族群,能够帮我准确推断出尸体入水时间。

我用镊子夹起第一只幼虫,放在生物电子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幼虫呈圆筒形,头部比较发达,头部带有眼睛,体节12节左右,拥有两端气门。我还找到了灰褐色的虫子,体上生鳞毛,乍看之下有点像蝶蛾。口器喙状胸部背部隆起,但不明显,形似小盾片圆形。这是毛蠓科幼虫的典型代表,前面的幼虫属于毛蠓科幼虫。毛蠓科在尸体入水4~14天之内才会出现,所以死者的入水时间能确定在4~14天。

我把这只幼虫放到一边,继续观察起一只还没孵化的虫卵,具有长呼吸角,就像是长触须。整体呈圆柱形白色,每节都有小型的钩刺环绕,头部和口钩灵活度较大。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头部和口钩应该可以缩入胸内,前胸气门呈圆形。腹部有8节分肢,后气门非常显眼,并且比较硬,带有骨化的迹象。

这类虫子我见过,但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我坚信只要确认了这虫子的种类,那么离真相又能更进一步。不过,它到底属于哪一类呢?这让我特别懊恼,假如当初能和师父多学点东西,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结果偏偏在关键时刻卡住,师父早就人间蒸发了,电话根本打不通。

我开始鉴定剩下的虫子,酪蝇科的酪蝇幼虫(手部),丽蝇科的铜绿蝇(体表)。果不其然,出现了水虻科幼虫(颈部),还有一些不明状的体虱、蚤类尸体。不过,蚤类在4小时左右时却离奇复活了。还好我有个习惯,就是我研究过的昆虫就算仅剩尸体,我也会保留下来。所以,当它们就算活过来了,也能在我的掌控范围之内。

后来我才知道,蚤类生命特别顽强。若浸在水中12小时,大约1小时后便可以奇迹般地复活。浸水18~20小时,离开水之后4~5小时才能二次复活。只有泡水超过24小时,才会彻底导致脑死亡,而体虱在水中12小时左右就死了。

换句话说,刚才的蚤是4小时左右复活,以此为依据倒推回去,那它在水中的时间一定是18~20小时,至少不会超过24小时。那也直接证明了,尸体是在24小时之内被移动到池塘内。

每逢凭借尸虫推理案情到这个时候,我就会回想起师父对我说的话——当你觉得要成功的时候,越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分析下的任何可能性,一个小小的偏差或者是疏忽大意,将会带来难以预测的结果。

师父那时的眼神,我依然记忆犹新,我也相信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沉重代价。

果然,我整理好思绪,从头再来仔细推敲一遍,发现这个信息有特别大的漏洞。

首先,没人知道蚤是因为什么原因进入尸体,人为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水龟虫的存在已经不容置疑。水龟虫是在人入水至少一天、多则两天的时间内便会侵入尸体,那么尸体在一天之内入水的可能性可直接被排除。

经过分析和详细整理,我成功推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由于毛蠓科在尸体上被抓获,所以尸体的入水时间是在4~14天。

第二,发现了酷似粪麻蝇和棕尾别麻蝇的幼虫,但由于水中尸体不能孵化成蝇的特殊昆虫性,暂时不能确定幼虫属性,估计是粪麻蝇或者棕尾别麻蝇,亦不排除两者皆非的狗血情况。(这是尸体浮出水面的重要信息,只要能够确定幼虫的属性,那么自然就能确定尸体浮出水面的时间段。)

第三,淡水中发现一只还未孵化的虫卵,很难确定其特性。(这是尸体入水时间的关键,只要确定了虫卵的属性,尸体的入水时间就能进一步精确。)

第四,最要命的一点是,我发现了一只体长6mm的金属蓝色虫子,它形状为椭圆形,触角的基部第3~5节赤褐色,棒节3节,末节最大,呈方形。前胸背板宽,前端窄于后端,后缘角钝圆,小刻点密生。足为赤褐色,腹部腹面全呈深蓝色。

想着想着,我又从实验台下的柜子里翻出一个瓶子,二者进行对比,居然一模一样!

瓶中之虫子是师父在病房中专门所赠,与我在杜飞车祸案中发现的虫子几乎如出一辙。

不过,这只虫子除了捕食其他种类的昆虫之外,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难道这虫子真的如我表面上看到的这样简单吗?我看了看时间,这个时候韩哥应该离开了命案现场,回到法医中心进行尸体解剖。百般无奈下,我只有带着资料和昆虫样本去法医中心问韩哥。

果不其然,我抵达法医中心时,同事告诉我,韩哥正在冷藏库解剖尸体。我换上法医工作服,进入他所在的解剖室。站在一旁,见他一脸严肃的样子,我生怕一个不小心惹到他,连大气都不敢出,更别说找他问东西。

韩哥根本没搭理我,仿佛我是个透明人,依然边解剖边喃喃自语道:“死者脖子上有黑色的印记,已经深入皮肤,并且发现了麻绳碎片,余下部位除了被虫子咬出的小孔之外,没有发现其他伤痕。初步断定这是死者致死的原因。”

“韩……韩哥。”我鼓起勇气打断了他,“我有个问题,能请教你一下吗?”

我赶紧将资料和样本给韩哥说:“你知道这两个样本的品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