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揪,有人在掐,有人在抓,有人在抽打。
手忙脚乱的!到处是手,到处是脚,都快分不清手和脚了。有人在暴力的殴打。有人在好似喜欢面食,在人群的缝隙里偷偷挤揉面团。
圆心的眼泪从眼角流下,屈辱从心中涌上。
房间里乱做了一团。
圆心感觉肩膀像似被野狗撕咬了一口。突地身子被人拖了出来,圆心发出一声凄切地惨叫,四肢猛然收紧,撕裂的痛差点让她昏厥。
大骂声,得意声,羡慕声,嘈杂不定。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排队”,房间里终是安静片刻。当房间里再次点燃了油灯,阿鼻地狱从此降临。
圆心闭着眼,泪如雨下,手脚都被抱住拿住,无从挣扎。
许是催情之物的作用,圆心度过了最初的惊恐后,此刻竟心中竟是火热,连神情也更娇媚,直叫人愈发兴奋。
“你快点,要到我了。”
“你们他娘的轻点,别给弄死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踏马的傻,哪有这么容易死。”
“一群憨货,连她们身上几窍都不知道,竟都呆呆等着。赶紧的,把人抱过来,让老子教教你们。”
不多时,众人大开眼界,纷纷提出各式各样的建议。关紧的大门内,竟没一个得闲的。
“啊~~”
房间里回着的妖媚哭声,不绝于耳。
从夜晚到天亮。
当衙役踹开房门时,里面的场景和气味,绝对能让人做上一回噩梦。竟还有人在对圆心、了真二人做什么呢。
了真、圆心二人被抓了,被抓时浑身也没片缕遮挡,皮肤上青一块紫一块,只是两人某两处的血迹比身上的青紫更显目。她们已经麻木了,神情呆滞,当好心的衙役给两人披上破衣裳,被扶着站起身子,才隐隐感觉有什么东西悄悄流下。
杨氏失踪了。
不论地藏庵还是荣国府,确实没人知道杨氏的下落。
贾琏差人去报官的原由就是荣府远房亲戚杨氏在地藏庵失踪,疑似被地藏庵的尼姑伙同他人拐走,半点没提杨氏偷人。这就是荣国府的体面,根本不提杨氏差点成了新的琏二奶奶,更不提杨氏和贾琏的关系。
县衙的衙役们在地藏庵搜查一通后,果然发现了庵里的地道和暗室,以及不少的迷药。倒也巧的紧,衙役们才搜完地藏庵,准备把庵中尼姑都锁去审问,就有人前来报案说有一伙人劫持了两个尼姑躲附近民舍里。
可惜,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审出杨氏去向,也没审出‘宁毅杰’这么做的目的,反倒成了一桩棘手的悬案。
那些被抓的蒙面男子说他们确实看到老尼姑带了一个女人出来,又说那女人和房子的主人宁毅杰是一伙的,也是那房子的主人出钱让他们抓了真和圆心的。
最有嫌疑的宁毅杰已经失踪。
被抓的了真老尼半天不肯开口,小尼姑圆心更是疯癫说不出几句正常的话了。
谁都分不清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国公府的公子和人在城外寺庙上香,竟然有人半夜在寺庙失踪,挖地三尺也不见人影,何尝不是在打县衙和顺天府衙门的脸?更要命是十多个男子竟半夜把两个尼姑劫了,犯下那等大惨案。
这儿可是京师啊!天子脚下的京师啊!
悬案当天便上报顺天府,后移交刑部,哪想疯癫的圆心却曝出一桩足以让皇宫震怒的大案——地藏庵内的暗室迷药是为求子妇人所准备!
这回可不止是县衙和顺天府的官员战战兢兢,而是养心殿的所有人都忍不住身子发颤。如果说那十多个男子是大多数百姓都可以避开的匪徒,天下百姓又如何避得了这等寺庙?
“天底下有多少寺庙啊!其中又有多少暗藏着这样的龌龊?”
不敢想,完全不敢想。
隆泰帝的脸已经不知黑成什么样了。
是时,贾蓉却已换了朝服来到乾清门外,亲交奏本于乾清门奏事官。奏事官不敢怠慢,忙将奏本呈往养心殿。
第一八四章:你们在做什么?
隆泰帝看过奏本,眉头皱得更紧了,不悦道:“这时候凑什么热闹?唯恐天下不乱。”
殿中北静王、西平王二人早听是奏事官报是贾蓉的奏本,因三家是亲友,二王因不知奏本内容故不好为贾蓉说话。忠顺王倒记起贾蓉来,不由得捡了奏本细看,顿时便知当今不悦的原因。
原来贾蓉竟借地藏庵一事,说京师部分庵庙和白莲叛匪有关,竟要请当今下旨清查京师所有尼姑庵。
“胡闹。”忠顺王对外训了声,又道:“贾侍卫向来忠勇,虽说清查所有庵庙是胡闹了些,但近年白莲叛匪入城活动之前,确实多在寺观庵庙内躲藏。”
隆泰帝听了‘忠勇’二字便想起贾敬来,心里更是不满。遥想昔日还是皇子时,曾经可试图拉拢贾敬,哪知那混账和义忠亲王关系不清不楚就罢了,听了风声竟立马抛家弃业出家去。
若不是心底对宁国府有怨,以贾蓉两次大功,如何不能到御前行走?
当然,贾蓉自个的所作所为也有极大问题,这混账竟然到处结拜,也算犯了忌讳。
隆泰帝骂道:“这厮是为了博个好名声,赶紧让他回去。”
博名声是个非常严重的骂词,一旦沾上,这辈子的仕途就很难再升几级。虽然贾蓉如今位居三品,与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等官职品级相同,本身想再前一步也很难。但本朝最不缺的就是加封和兼领,如果一等侍卫得宠,将来一到外任年龄,说不得直接跳过了巡抚、布政使、副将等,封了节度使、侍郎、副都统或总兵,那才是真正恢复了国公府门楣。
西平王、北静王二人听了,不禁对视一眼。
北静王忙道:“事关白莲叛匪一事,不如招人入殿问清缘由。”
朝中有人好说话,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隆泰帝闻言,不禁朝众人瞧去,见不止北静、西平二王如此想法,就连最信任的忠顺王竟也支持。隆泰帝心中阴霾更深,嘴上亦也说道:“便传他进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