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用猪肉的比喻来破除对佛法的谬见,虽然有点过度,却颇有深意,就是一念清净的人见什么都是清净,心中有佛,所见皆是佛法,心中无佛,即使是佛亲口所说,我们也不能领会它的奥妙。有智慧的人,瓦砾对他都是无上法,没有智慧的人,无上法对他也是瓦砾。
愚痴的人觉得黄金最珍贵,聪明的人知道石头有时比黄金珍贵,智者金石同一观。
苏东坡体会到这个道理,曾经写过两首有智慧的诗,后来成为中国名诗,一首是: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另一首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h3>惜缘</h3>
苏东坡的朋友柳子玉,山水草木妙绝一时,子玉的儿子名唤子文,在京师得到一幅画,拿来给苏东坡题诗,苏东坡一看,原来这幅画大有来历。
传说,唐朝开元年间,房琯与道士邢和璞出游,经过夏口村,进入一座废弃的佛寺,两人坐在松树下谈天。邢和璞叫人挖地,挖出了一个古瓮,瓮中有一幅娄师德送给永禅师的画,和璞就问房琯:“你想起这件事了吗?”
房琯惆怅地忆起自己的前生原来是永禅师。
原来柳子玉本来有埋在瓮中那画的临本。而子文所求到的那幅正是真迹。
要给这幅画题诗的时候,苏东坡突然想起天祐六年三月十九日的一个梦,那时他从杭州回京,夜宿吴松江上。他梦到方外的朋友仲殊禅师带一把琴来看他,弹起来声音非常奇特,苏东坡仔细看那把琴只有十三弦,破得很厉害,不禁叹惜不已。
仲舒说:“虽然破损了,还是可以修理呀!”
东坡说:“只可惜只有十三弦,又能奈何?”
仲舒没有回答,只吟了一首诗:
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只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
苏东坡隐隐约约感觉到,仲舒的意思是自己乃邢和璞所转世,但不确定,就醒了。
第二天,苏东坡白天睡觉又做同一个梦,仲舒禅师又诵了同一首诗,他惊醒过来的时候,正好仲舒来访,感觉到那么真实,仿佛不是梦境,以这个梦问仲舒,仲舒说:“我不知道呀!”
苏东坡于是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这首诗的意思是,高挂起来的新琴,琴声还没有进到木头里去,可惜世人却偏爱这种新声音的追逐。旧的破琴虽然只有十三弦,其音节却像玉佩铮琮,琴意与情意都非常丰沛。可是世上的人都像房琯一样,轮回在流俗里面,不能知道无弦琴的曲调了。
苏东坡的感喟真是令人神伤,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都是由因缘和成的,我们固然不能知悉前世有埋画、破琴的因缘,但也不能不爱惜今生今世的因缘,唯有惜缘的人才能在无弦的琴里,也能听到佩玉一样的音声!
附记:近读明朝徐长孺所辑的《东坡禅喜集》,有一些是坊间东坡记及诗文集中所没有的故事,非常有趣,随手剪裁,翻译了三则,名为“东坡三章”。
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4155b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