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亮的双眼(2 / 2)

红尘菩提 林清玄 1477 字 2024-02-18

——禅宗与众生是同一不二,所以他具有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情,他为了知悉众生的苦难,因此愿意比众生承受更大的苦难。

一日有僧访赵州,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见略约。”(略约,就是摇摇晃晃的意思)。

赵州说:“汝只见略约,且不见石桥。”

僧又问:“如何是石桥?”

赵州说:“度驴度马。”

——赵州寺院前的石桥是让驴马走过的,赵州把自己比作石桥,象征了修行者把全身心奉献给别人,尽管受驴马践踏,也毫无怨言。铃木大拙谈到这个公案曾有这样精到的评述:“对赵州石桥来说,不仅驴马从上面经过,现在还包括重型卡车和火车等运输工具,它都愿永远荷载它们。即使它们滥用它,它依然悠游自得,不为任何骚乱所动。‘第四步’的禅者正像这桥一样,他不会在左脸被打后再转过右脸去让人打,但他会为人类同胞的福祉默默地工作着。”

有人问赵州:“佛是觉者,又是人天的导师,他是不是已免去一切烦恼?”

赵州说:“不,他有最大的烦恼!”

“这如何可能?”

赵州说:“他的大烦恼就是要救度一切众生!”

——佛是最究竟的圆满,也是禅者“见性成佛”、“即心即佛”的最上境界,可是在佛的最后并非一无所有,在佛之后还有众生,这说明了大悲植根于大智之中,而大悲也是大智最灿烂的花朵。

赵州的禅风如今还吹拂着我们,象征了真实的禅心是不能离开慈悲的,即使是涅佾之境,也有慈悲的本质。在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中曾把大乘的清净分为“离垢清净”和“本性清净”两个层面,离垢清净是舍迷求悟,是步向大智之路,而有了大智慧的人,当发现众生本性清净,而这种“始净”或“本净”里面本来就有慈悲。

所以,一个真正的“觉者”,一定是体验了无常与无我的人,认识了宇宙为缘起性空的无常,才能体现智慧;知悉了在无我空性中众生平等,就能有自然的慈悲。

对于修行者而言,“觉”不是一个终结,也是相对的开始,因而,佛或者禅所体验到的空,不是虚无的空,而是人和一切事物任运无碍的圆满。

空,是清净,是无碍的大智,也是圆融的大悲。

没有恶,就没有善;没有真空,就没有妙有。在宇宙万有中,一切看起来各自独立,其实是相互依赖的。当宰相的女儿去做阿拉伯王的妻子时,她是解救那无辜的宫妃,但这解救的根源是要开启凶残国王的智慧与悲心,要解救善先拯救恶,这是多么值得深思呀!

禅宗里常把觉悟者称为“人天眼目”,是三界的眼睛,在这眼睛中智慧与慈悲是一对的,一个人走向开悟之路,是有着“越来越亮的双眼”,是净化眼目的开始,若偏向于智或悲,就会使眼睛蒙尘,使我们不知道此刻的生活便是永恒的显示,也会使我们忘记如果没有普遍解脱,自我的解脱便失去了意义。

真正的禅是具足的,它的本质是悟,真正的悟,是智在悲中,悲在智中,如雨之于水,不可分离。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440K6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