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太行山下(1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557 字 3个月前

宣和六年十一月,岳飞接到朝廷御赐的一副明光铠和一面金牌,心情复杂。岳飞披挂明光铠,脸上却看不出半点荣光,这副铠甲是赵佶御赐,以嘉奖他半年内的剿匪战绩,可是铠甲上的光芒再耀眼,也掩盖不了暗藏的风险。他知道,这既是赵佶对他战功的肯定,也是对他下一步的明确命令——剿灭河东绿林会,尤其是巨寇霸天虎张迪及其十二万贼众。

朝廷对岳飞的期望,远不止是清剿普通的山匪。这次的目标,不仅是张迪本人,更是藏于太行山内的数十万百姓。岳飞手中的金牌上清楚写着八个字「天兵所至,龆龀不留」更是让他心中震撼不已——这是赵佶暗示的杀无赦,彻底剿灭。

「龆龀不留」,这个命令的含义再清楚不过,朝廷已经决定不留活口,无论是张迪的喽啰还是隐藏在太行山谷中的那些百姓,都被视为贼寇,必须连根拔起。这让岳飞不禁感到沉重,他虽然身为武将,对剿灭叛乱责无旁贷,但他心中清楚,这些投靠张迪的百姓多数是无辜的,而且不少是相州的父老乡亲,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的剥削和战乱的威胁才躲进太行山。他要如何在这场战争中保持自己的正义感?

在岳飞心中,这件事早已不再只是剿匪。从张迪的地盘分布来看,河东绿林会已经发展成为太行山一带的最大势力,不仅拥有四座山寨,还有一个水寨,寨中躲藏的百姓超过十二万。这些人并非生来为匪,许多是逃避朝廷压迫和战乱的流民,隐居深山以求自保。他们是「从贼」而非真正的土匪,对这些人动刀动枪,岳飞心中百般挣扎。

不过,岳飞明白,当前的局势已经不容他退缩。金牌在手,朝廷已经赐下圣旨,不执行就是抗旨不尊。在这个瞬间,他似乎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仅来自于朝廷和权臣们的期望,还有来自于他自己的信念。

在岳飞的军中,随行的几位副将也各有想法。王贵、徐庆、张用、孟邦杰这些老兄弟对岳飞忠心耿耿,他们心里明白,岳飞非嗜杀之人。然而,在朝廷的命令面前,他们也知道这一仗无法避免。

岳飞征召了麾下的三千岳家军,召集了王贵、徐庆、张用、孟邦杰等亲信将领,进行详细的作战布置。这一战,将会是他面对的最大挑战——不仅是对张迪这位绿林头目的对抗,还有如何平衡自己的道德和忠诚,保护那些无辜的百姓。

「诸位,这一仗不容易打。」岳飞语气沉稳地说,「张迪的山寨地势险要,太行山高路陡,四座山寨环环相扣,互为犄角,况且山谷内藏有十二万民众,若我们贸然进攻,必然会造成大量伤亡。」

徐庆皱眉道:「大郎,既然朝廷下令不留活口,何不直接火攻或围困,逼他们投降?」

岳飞摇了摇头,「这些民众并非真正的贼寇,他们只是为了求一口饭吃而投靠张迪。若能劝降,是最好之策。但若不能,我也不愿意滥杀无辜。」

王贵一脸凝重,「可是鹏举,朝廷的意思恐怕不会这么简单。『龆龀不留』,这可是要我们彻底剿灭张迪势力啊。」

张用轻声道:「不过,如果我们能攻破张迪的四座山寨,逼他投降,也许能避免更大的灾祸。」

岳飞心中已有定计,「我已向朝廷请命,希望能先行招降,若张迪愿意归顺,我们不必血洗这片土地。否则,只能出兵。」

他明白,这一仗关乎他个人的荣辱和前途,也关乎数万百姓的生死。然而,岳飞内心的坚定从未动摇过——即使身在乱世,即使面临重重压力,他依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负「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初衷。

一路南下,岳飞和他的三千岳家军穿过了许多村镇,目睹的景象让他更加心情沉重。河北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兵匪横行,民不聊生。朝廷的赋税剥削已将不少人逼上绝路,而这些所谓的「贼寇」,不过是被逼无奈的平民。即便如此,蔡攸、高俅等权臣依然视这些「刁民」为洪水猛兽,认为其心已野,无法教化,非得用铁血手段才能安定天下。

可这真的是解决之道吗?岳飞问自己。他不仅面临着来自朝廷的压力,也感受到了来自正规禁军武将的敌意。辛兴宗、刘光世和姚平仲等人对他这个后起之秀十分不满。岳飞从都牌头升任都监的速度如火箭般快速,这让许多在禁军中苦熬多年、但战绩平平的武将们心生嫉恨。岳飞明白,他在官场上毫无靠山,除了以战功立身,根本没有其他出路。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岳飞表示支持。种师中、折可存、韩世忠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对岳飞的能力赞赏有加。他们看到了岳飞带兵的能力,尤其是他能以厢军打出比禁军更亮眼的战绩,这在乱世中格外难得。正因如此,朝廷上下对岳飞的态度复杂,既有赞誉,也有忌惮,甚至有人开始用岳飞作为朝廷内部斗争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