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宗望命蓟州汉军旗都统王汭传话:「议和条件已定,宋廷需以金银绢帛数千万计,另献马、骆驼、驴、骡等各类牲畜,以万计。最为重要的是,宋皇帝必须尊我大金国主完颜吴乞买为伯父,凡燕云之地的汉人尽归大金。除此之外,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并派遣亲王、宰相为质。」
李棁与郑望之闻言,心如刀绞。他们深知这些条件对宋朝意味着什么——不仅是割地赔款,更是尊严的彻底丧失。然而,在金军的威压下,他们不敢抗辩,只能惶恐答道:「皇帝已有万两黄金和酒果相赠。」但这些区区礼物在完颜宗望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他根本不屑一顾。
议和尚未完成,宋廷已显疲惫不堪。赵桓犹豫不决,内心挣扎。李纲虽主张强硬,但赵桓深知此时已无法硬拼,唯有选择暂时妥协,才能保住赵氏江山片刻的安宁。然而,他的每一分退让,都在一步步削弱宋廷的生存之力。
在这场屈辱的谈判中,赵桓的无奈与软弱显露无遗。而远在城外的完颜宗望,早已看透宋廷的虚弱,正准备将更大的威压施加在这座千年古都之上。
翌日,汴京上空阴云密布,空气中弥漫着肃杀的气息。金军完颜宗望的大军压境,汴京四门危如累卵。宋使郑望之与金国使者契丹蓝旗固山详稳萧三宝奴的议和未果,宋廷虽愿增岁币三百万两,但不愿割地。萧三宝奴拂袖而去,将消息传回金营,完颜宗望大怒,遂下令猛攻汴京的通津、景阳等门。
赵桓闻讯,心中大骇,急召李纲入宫议事。李纲心知此刻决不能妥协,否则汴京将无完卵,便毅然请缨,亲自督守京城。他身披战甲,手持自己亲制的四棱铁锏,走上城头,发誓与汴京共存亡。
李纲特地打造的这柄铁锏,通体乌黑,四棱分明,长三尺余,重达七斤二两,靠近握柄处篆刻着金字「靖康元年李纲制」,显示了他对这次守城战的坚决与准备。城头将士们见到李纲亲自披甲上城,士气大振,纷纷请命捍卫家园。
金军渡过壕沟,铺设云梯,迅猛攻城。敌军如潮水般涌向城墙,数十架云梯接连搭上城垛,金兵如蚁攀爬而上。然而,城头守军早已严阵以待。李纲下令,将禁卫班直中善射的千人调至城上,令其居高临下,用神臂弓、床子弩、坐炮击敌。箭矢如雨点般飞射,金兵应声倒下,战场上惨呼连连。
一名金兵已爬至城头,眼看就要登上城垛,李纲手持铁锏,猛然挥下,只听「嘭」一声闷响,敌兵的头颅如碎瓜般爆裂,尸体倒栽而下。李纲挥舞铁锏,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次次击溃冲上来的敌兵,亲手斩杀十余人。城头将士见此,无不以李纲为榜样,奋勇杀敌,士气如虹。
战局愈发激烈,金军用木筏渡壕,不少敌兵被滚木、檑木砸入水中,溺亡无数。即使成功攀上城墙的,也被守军乱箭射下。那神臂弓威力极大,金兵只要中箭,便即应声而倒。而那些床子弩、坐炮发出的巨箭,更是连敌数人,纷纷被射成串倒在地上。
李纲目睹金军势头虽猛,但战术单调,遂心生一计。他招募数百名勇士,命其缒城而下,偷偷潜入金军阵营,纵火焚烧云梯。火光冲天,金军的攻势顿时大乱,守军趁机出击,斩获敌军将领首级数十颗。
通津、景阳等门的攻势被挫,金军又转而攻打陈桥、封丘等门,箭如猬毛,密集飞射。李纲不顾疲惫,再次登上城头,亲自指挥守城将士,随手挥锏击杀攀登的敌兵。他的身影在硝烟中坚定而勇敢,士卒们看见李纲如此奋战,心中充满敬佩,战斗得更加英勇。
战事持续了整整一日,自卯时直至未、申之时,双方鏖战不止,金军尸横遍野。至申时,金军终于无力再攻,败退而去。汴京守军大获全胜,斩杀金兵数千,金军折损惨重。
赵桓得知胜报,心中大喜,急遣中使携旨至城头劳问李纲,并下诏褒奖,赏赐将士们内库所藏的酒、银碗和采绢。城头将士们见到中使前来传旨,顿时欢呼雀跃,欢声震天,汴京城头一片喜气洋洋。
这一战,李纲不但保住了汴京,也极大地鼓舞了宋朝士气。然而,李纲心中清楚,这只是短暂的胜利,金军绝不会轻易罢休。汴京虽暂时得保,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