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西军入援(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661 字 3个月前

赵桓见李纲言辞激烈,心神更加动摇。正在此时,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慌慌张张地闯入大殿,俯身禀报道:「启禀陛下!方才城西一处哨塔探得河北勤王军已至汴京城外三十里,先锋军统领马忠统制官已递交军令,表示将尽快进驻汴京增援!」

赵桓闻言,微微一怔,目光顿时闪现一丝希冀。

李纲趁势俯首进言:「陛下,马忠等勤王军马已至,此乃天助我宋!请陛下收回割地诏书,继续巩固城防,待勤王援军合围,届时金军必无力再战,我军当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桓抬眼看向李纲,目光逐渐坚定起来。他终于缓缓点头,长叹一声,吩咐道:「李卿之计,朕从之。来人,将割地诏书收回,命城防加紧布防,静待勤王援军会合!」

李纲大喜过望,伏身领命。他高声道:「臣定不负陛下重托,与京师军民同生共死,誓死守卫我宋京城!」

赵桓看着李纲坚定不移的神情,心中那份沉重的压抑似乎轻松了些许,仿佛又看到了眼前一线生机。

汴京城外,尘土飞扬,烽烟四起,金兵围城已久,京中气氛沉重,城内百姓惶惶不安。就在这绝望的时刻,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马忠率领的援军终于赶至。他们浴血奋战,数次击败金军,暂时为京西打开了一线生机。

马忠统领的部队自郑州而来,势如破竹,连破金军数营。顺天门外,马忠一马当先,挥刀冲锋,率众将士奋勇杀敌。金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纷纷后撤。汴京城头的守军见状,士气大振,鼓声雷动,声势浩大。

赵桓得知马忠捷报,心中稍感宽慰,遂急召宰臣入殿议事。福宁殿内,烛火摇曳,赵桓目光游移,面露少许喜色。宰臣路允迪站立一侧,正准备受命出使河东。

「马忠连战皆捷,京西稍通,如今金军士气稍挫,正是我大宋反击的良机。」赵桓说道,语气中带着些许期盼。

路允迪拱手应道:「陛下所言极是,然金军犹在重兵围困汴京,若不速与四方勤王兵合力,恐难久撑。」

赵桓微微点头,心中明白,京中兵力虽暂时得以喘息,但形势依旧危急。正此时,种师道与姚古等西路兵马已入京城,军容整肃,兵士们面带风尘,却目光如电,显然久经沙场。

种师道一入京,即刻进宫觐见赵桓。他身披甲胄,步履稳健,虽年事已高,却依旧神采奕奕,气宇轩昂。赵桓见状,心中大定,连忙起身相迎。

「老种经略相公,你总算到了!如今京师被围,朕正苦无良策,幸得西路兵马入京,望卿力挽狂澜。」

种师道拱手行礼,沉声说道:「臣不敢负陛下所托。西路兵马虽已抵京,但金军势大,且占据了河北、河东之要地,若不速战速决,恐城中困局难解。」

赵桓急切问道:「那依卿之见,何策可施?」

种师道略一沉吟,答道:「河北、河东乃国家之屏障,然今金军两白旗已占平阳府,且刘嗣初已降敌,形势不容乐观。臣请领泾原、秦凤路兵,兼统四方勤王之军,前往河北、河东,与敌决战。」

赵桓闻言,立即下旨,拜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同知枢密院事,专督四方勤王兵及前后诸军。

宇文虚中此时也已从东南赵佶行宫赶回,他在战乱中收合散兵,并召致仕官李邈领兵驻扎汴河外,抵御金军水路进攻。汴河上,李邈的部队已然驻扎完毕,士卒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迎敌。宇文虚中所收东南厢军两万余人,虽非精锐之师,但已成大宋朝廷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赵桓见援军四起,情势稍有好转,脸上终于露出几分安慰之色。他命宰臣即刻备书,以路允迪为使,出使河东完颜宗翰部,意图与金军议和,同时以缓解城中困局。

然而,汴京上空的阴云依旧笼罩,城外的金军虽一时受挫,仍未有撤兵之意。种师道心知,此时京中士气虽稍有恢复,但若不能速战速决,待金军再度反攻,形势将更加险恶。

他心中暗自思量,既然奉命统领四方勤王兵,便需迅速整合各路军马,打破金军的围城之势。只待时机一到,便要主动出击,绝不能坐困汴京,坐以待毙。

战鼓声远远传来,西路援军已入城,汴京的命运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终于迎来了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