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报复畠山高政的恩将仇报,三好长庆当即发兵攻入河内一国,并连战连捷,接连击败金吾畠山军。
固守在高屋城的畠山高政这才意识到,金吾畠山家早在接连不断的内讧之中实力大大衰退,根本不是像三好家这样的战国大名的对手。可谓是内斗内行,外战外行。
畠山高政在屡战屡败后,为了能保住自己的金吾畠山家家督、畠山氏一门总领等职的宝座,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三好长庆投降,并离开河内前往纪伊。
至此,河内一国以及大和北部皆被三好家实际掌控,使得三好家在近畿诸国的霸权总算再次稳定下来。
而另一边,与三好家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不同的是,上杉家自从完成了对南出羽庄内三郡的静谧,就没有大规模的发起大规模的战事。
虽说上杉清定以足利义氏的名义对外公布了总无事令,但也没有立即对不尊守总无事令的大名、国人领主们进行征讨。
在清定看来,积极与朝鲜、朱舍里部开展贸易更为重要,因为可以给上杉家带来财政上的大量收入。
而且,上杉家还能从朱舍里部处获得大量适合用于造船的落叶松、云杉等木料。
如此一来,上杉家就可以打造能够进行远洋航行的船只。
这不单单可以用于运兵运粮,还能进一步增加输送对外贸易的商品数量,更能减少船只在远航过程中的损耗。
毕竟,以扶桑本土出产的绝大部分木料只适合用于建造房屋、城池、浮桥、守城等等,并不适合打造远洋航行的船只。
而且,清定的目标不单单要对扶桑的五畿七道全境进行静谧,甚至还打算将虾夷地、琉球等邻近地区进行攻略。
所以,清定才不惜大力支持家中御用商人对朝鲜、朱舍里部的海外贸易,意图尽快获得更多的落叶松、云杉等木料,以及获得更多的贸易收入。
而清定准备在之后攻略虾夷地、琉球等地的动机更为简单——资源。
此时的扶桑海(朝鲜称之为东海)和鄂霍次克海的鲱鱼资源量非常庞大。
在另一个次元的扶桑曾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的畿内和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北陆道与濑户内地区,开始广泛运用鲱鱼肥,鲱鱼渣被应用到经济作物上,鲱鱼干则被用于水稻种植,农业生产由此得到飞跃发展。近江出身的武士马场正通还在其所著的《边策发蒙》一书中写道,“上国(上方)的米谷应该有一半产自虾夷地。”如其所说,当时人们已经正确意识到,一连串的经济增长始自虾夷地的渔业。
虾夷地,其实不单单指之后的北海道,还包括千岛列岛、桦太岛(中称库页岛、苦兀岛,俄称萨哈林岛)等诸多岛屿。
当时,鲱鱼肥在北陆道诸国、近畿诸国、濑户内地等扶桑广大地区已经被当作农业肥料所使用,生产鲱鱼肥的渔业也是颇为盛行。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治下领国的农业产量,清定就打算将虾夷地归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以此来避免中间商从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