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
韩三郎嗤之以鼻:“小报连自己都养活不起,怎么可能赚钱。”
“兄长也知道小报?”
韩北卿之前没见家里有人买过这玩意啊。
“这又不是新鲜事。
从前在祁山读书,相熟的书馆都会请我去代笔。
那些书坊啊书馆啊都有小报,我还有个同窗靠写话本子过活。”
想起在书院与同窗一同读书的光景,韩三郎眼里闪烁的光泽是韩北卿在家里从未见过的。
收回向往神色,韩三郎看着韩北卿语重心长的说道:“小报发行不过是有趣的话本子,人看的多了,很快就被人盗印了去,盗印者一本万利。
发行者连稿费都给不起,更不要说获利了。”
韩北卿低头浅笑:“那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如果我做定然不会如此。”
她抬起头眼睛里迸发着光芒,像是已经在脑海里构建许久了一般:“前阵子为了油车路线,我将怀宁县主街街貌图全部绘于纸上。
刚好呢碰见一家正在转让的书局,那间书局就在桥头胭脂铺的对岸。”
“那书局面积不大,卖的笔墨纸砚款式不多,话本子卖的极好。
诚如哥哥所说,好看的话本子坊间有太多的盗、版了。
那纸粗制滥造,乌糟不堪,可价格实在是便宜。
只要能看出清楚图画文字,就有人愿意买。
说句不中听的,看完了烧火也不觉得心疼的。”
韩三郎点了点头:“既然你知道,为何又要做小报呢?”
“兄长耐心听我说完。”
韩北卿慢悠悠的卖着关子:“那书局虽小,但有固定客源。”
“你不是说笔墨纸砚款式都少,固定客源在哪儿?难道全是话本子的客源?”
韩三郎十分不解,话本子盗、版多啊。
“那书局有自己的装订设备,就像你书房里那些写过的纸张,还有我自己装订的流水账。
都是拿到这个书局装订成册的呀,难道自己一针一线缝成书册不成。”
韩三郎听懂了韩北卿的意思:“那个书局有装订设备,自然也有印刷途径。
所以自家的话本子很多也都是盗、版的?”
韩北卿咯咯直笑:“若是盗、版的,还能转手吗?自然是正版的话本子,所以做的赔钱,不得不转让。”
“你有法子?”
韩三郎自诩聪慧,依旧想不出书局盈利的法子。
“我收了书局,半个小报,收几本写得好的话本子。
一次性买断书稿,分期连载在小报上。
这样就不怕盗、版,小报也可有跟随的读者。
小报连载话本子,自然空出来许多位置,再写一些红楼艺女支的八卦生活、时下城内最新鲜的事情、美食点评、快意恩仇的江湖还有物价。”
韩北卿说的内容,引起了韩三郎很大的兴趣。
这小报还没出,他就已经有去买一本的冲动了。
“物价是个什么意思?每日菜价?关注米价菜价的都是小老百姓,他们计较这点钱定然不会买小报。
这个就不大妥当了。”
韩三郎听说物价两个字,第一反应的就是米价菜价,这些底层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可惜韩北卿说的物价不是这个“不是米价菜价,而是金银铺门上挂着的交引牌的价格。”
韩三郎恍然大悟,拍着桌子惊喜的说道:“对呀!
父亲坐在衙门里,握着第一手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