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穷苦之言易好? (第2/2页)
邹金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吾以女为死矣。”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这个对话是严肃之谈,并不是玩笑,因为在这场劫难中,孔子是随时有生命危险的,以至于他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此外,孔子曾如此评价学生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因为子路性情刚烈,孔子担心他不能寿终,后来子路死于卫国内乱之中,孔子的担忧不幸成真。从这些细节里,都可看见古人面对死亡时的坦然态度。
曾子病重的时候,寝卧的席子很华美,一名童子看见,无意说了一句:这是大夫用的东西啊。曾子并非大夫阶层,他意识到自己违礼了,马上要求儿子曾元换席子。曾元不同意,说:“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意思是您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不能随便动,希望明天再换席子。
对于这个请求,曾子不同意:“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他责备曾元爱人,还不如一个童子。在他的坚持下,曾元把席子换掉,还没在新席子上躺安稳,曾子就去世了,终生不违儒者本色。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时刻,曾子父子都不避讳言死。
古贤不讳言死,其实就是他们常思考生死问题的体现。对于他们来说,死且不讳,因此遇到失意之时,更不避忌发出哀音。“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的原因在于,严肃生命所发出的穷苦之言,往往触及人生深层问题——比如生死——这已不仅是一己悲欢了。
至于那些总是意识不到自己不能永生的人,往往不仅忌讳言死,更恐他人嗤笑,连愁绪也不敢吐露。这些人读李贺的诗,多半不能卒章,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比李贺奋发有为,而是因为他们的思力无法承受李贺如此沉挚的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