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玻璃穹顶不会挡住太多的阳光,最大的优点就是天气热的时候可以开中央空调,下雨的时候也不会让商业街里到处都是湿哒哒的一片。
“……感觉不伦不类的,既不像步行街,又不像商业综合楼。”王佳乐左顾右盼地说道。
银山商业街一共有两条主路,路和路之间当然都是相通的。
就连自行车都是不允许进入的,装卸货物得使用手推车。
商业街中不算特别热闹,但也依旧有不少行人来来往往。
因为前后是贯通的,所以有些人并不是来买东西的,只是路过而已。
走商业街是一条捷径,或许就是当时设计好的。
毕竟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来嘛。
只要有人路过,就肯定能卖点东西出去的。
它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几十家店铺都正营业着,从花店到小吃店再到日用品店,一应俱全。
“啊,这里竟然也有卖乐器的!”莫雪遥兴奋地指着一家雅马哈专卖店喊道。
“嗯,不过好小,只卖一些吉他、贝斯之类的乐器呢,而且种类也不算很多。”王佳乐趴在橱窗上看了起来。
“那是什么?”三花瞳珏却被一家门面只有两人宽的小吃店给吸引住了。
“啊,那是杭州的特色小吃。”莫雪遥将视线从乐器店上挪开了,“叫做葱包烩。”
“葱包烩……?”三花瞳珏十分艰难地用中文念了出来。
“就是两块面饼夹一根油条和小葱,然后放在铁板上煎,用那个刷漆铲一样的工具将它压紧实,再蘸点酱就可以吃啦。”莫雪遥大方地为她介绍了起来,“感兴趣的话要不要买个尝尝看?”
“好呀。”三花瞳珏看了一眼其他人,走到店前对老板竖起了四根手指,“老板,来四个。”
“诶,我来付吧。”王佳乐赶紧凑了上去。
“我来吧。”莫雪遥也决定展现一下自己的‘大方’。
“我来就好啦!”三花瞳珏站在了最前面,将粉色的钱包打开,从里面一大堆一百元的人民币中挑了一张递给了老板,“刚才打车把零钱用完啦,没有零钱了呢。”
“好有钱啊……”打开钱包全是一百,然后花钱都是一百一百的花,这种事情莫雪遥想都没想过。
“要刷什么酱?”
“什么酱?”三花瞳珏不太理解。
“就是那个‘酱’。”王佳乐用日语解释了一下,怕自己说的不对,还用英文复述了一遍。
“哦哦,有什么?蛋黄酱、番茄酱、沙拉酱?”
“呃……那些都没有。”王佳乐尴尬地指着放在铁板前的瓶瓶罐罐,“只有甜面酱、辣酱和甜辣酱。”
“都是什么?嗯……该怎么解释呢……”王佳乐不得不用英语解释了一番,但可能不是太准确,又或者三花瞳珏的英语也不是很好,所以重复说了好几遍才终于弄懂是什么意思。
“那我要这个!又甜又辣的。”
“好,老板,给她的加甜辣酱吧~”王佳乐看向后面插不进话的莫雪遥和李婉言,“小遥和班长要什么?”
“甜酱!”
“和遥遥一样。”
葱包烩其实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小吃,价格低廉但很容易有饱腹感,而且味道也不差。
据说葱包烩的‘烩’其实是秦桧的‘桧’,因为百姓痛恨奸臣,就将两根面棍纠缠在一起放到锅里油炸,然后再用面皮包起来压扁,以泄心头之恨。
因为好吃,再加上流传的时间久了,就慢慢变成了现在的这个名字。
……
第二十九章 早已熟悉了的风土人情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复杂的地形和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
哪怕是在同一个省里,都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习惯。
比如浙江内,靠近杭州的就喜欢偏甜的食物,而靠近尾端的,就喜欢偏辣的……
诸如此类的区别还有很多。
三花瞳珏来自另一个国度,对杭州的许多风俗都感到特别的好奇,虽然很多东西对于其他人而言是早已习以为常的了。
“其实瞳珏来杭州的话,还是得逛一下西湖的吧?”莫雪遥说完,咬了一口手里的葱包烩。
长长的商业街正适合散步,路边的店铺贩售的商品各异,竟然没有一家是完全重复的。
“西湖有什么好看的啦。”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王佳乐对西湖已经完全没有感觉了,“就是一个小水洼,人还多得要死,进去还要收门票钱。”
“对于外国人来说,还是很新奇的。”李婉言摇了摇头,“毕竟那里也还是有很多名胜古迹的。”
“嗯嗯,我知道,苏轼!”三花瞳珏大喊了一个自己唯一知道的有关杭州的古代名人。
“所以为什么不去看看啊?”莫雪遥用舌头接住了将要流下来的酱料,免得它滴到手上或者地上。
“之后有的是机会啦。”三花瞳珏却是完全不着急,而这句话里则夹杂着日语、汉语和英语,大家费了好一会儿劲才听懂,“那种风景名胜,我想等没什么人的时候再去!”
“嗯,那大概就得是过年的那段时间了,如果下雪的话就最好了,特别漂亮。”莫雪遥轻轻点了点头,“喔,那个是糖画,日本有吗?”
三花瞳珏能听懂大部分常用汉语,但有些词汇还是不太理解,这时候一脸疑惑地望向了王佳乐,等待着她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