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感到空虚和厌烦。
我的学校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当时图书馆有条特殊的规定,凡借看一本书,还书时必须交一篇大批判稿,否则就不能再借书。苛刻的条件没有阻止我们读书的热情,我们几个女生一窝蜂地跑到图书馆,每人借回一本书,互相传看着。为了取得借书资格,我只好违心写上一篇批判稿。记得我当时读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于是批判稿就写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宣扬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的错误观念主要表现在如下段落,请见第五十页,下面我就挑上一段托尔斯泰的精彩语句;再见第一百四十五页,下面又是一段原文摘录,而且我抄写得还很工整。由于当时是如饥似渴地读了这些书,又很认真地做了记录,至今书中许多段落我还记忆犹新。就这样,我取得了图书馆老师的信任,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借书—读书—还书。其他同学渐渐地懒得写批判文章,陆陆续续地不再去图书馆借书了,可是他们又想知道书中的内容,于是同宿舍的同学出了一个主意:“让毕淑敏每天晚上给大家讲小说中的故事。”这样,就像长篇小说连续广播似的,我每天给大家讲上一小时,从未间断过。我讲过雨果的《笑面人》,听过我讲这篇小说的一位同学,她现在美国,她告诉我,听了我讲的之后,她就再不想看原著了,因为印象太深了。回想起来,同学们的这个主意,还真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不仅要天天看书,还要认真读懂;不仅要记牢,而且要把故事完完整整地复述出来。在这两三年里,虽然“停课闹革命”,可我却通过这种自学方式,读了大量名著,讲了许多故事,从而打好了文学功底,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名著是前人以智慧的头脑把对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体验,用文学记载下来。它像一把火炬照亮人生、启迪后人,这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也是人自我完善的火种。
女学生:
听说您当过兵,做过军医,又在西藏阿里生活了十一年,您觉得这种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毕淑敏: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的家庭,如果说我的良好教养、善良品格受之于我的父母,那么成就我的事业、奠定我的人生价值的该是中国西部的阿里高原,是她给我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
那是1968年底,冬季征兵开始。我当时确实挺想当兵,一是到了部队可以发衣服,二是可以不去农村插队。十六岁的我,身体特别棒,一米七〇的个头,体检不仅合格,而且还是特别好的身体,因此把我分到了西藏阿里地区,就是孔繁森后来工作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