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咱家我这一方的来历 (第9/16页)
王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的儿子叫姑父。
奶奶的姥爷虽然在人家当长工,但和东家关系搞得很好,女儿认了人家老太太当干闺女,和这家人儿子姐弟相称。所以,爷爷的这个姑父同时也是奶奶的干舅舅。
这位姑父兼干舅舅,曾在爷爷奶奶两家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咱俩来说,最重要的是爷爷和奶奶的认识结婚似乎是这位姑父的女儿介绍的。
和爷爷从不提自己的父母不同,奶奶很崇拜自己的母亲,十分爱说她妈。
我小时候,家里也是和母亲这边亲戚走动得多,两个姨奶奶一来,姐儿几个的一个长青话题就是聊我姥姥。
她们都已经为人母了,聊起妈来仍像小女儿一边叽叽喳喳一边啧啧赞叹。
奶奶形容她妈,用得最多的词是“刚强”。她讲,她妈十九岁嫁进薛家第一个大举动就是在干兄弟的帮助下逃出婆家,去日本找十六岁的丈夫,用奶奶的话说“反抗封建婆婆”。
那个年代,一个农村小媳妇,裹着小脚,不识字,漂洋过海找老公,既是冒险又是丑闻。
奶奶她爸当时在大阪一间丝绸铺子当学徒,挣不了几个钱。奶奶她妈去了,一个接一个生孩子,供一家子,吃不起肉,怕人笑话,奶奶她妈就跟日本邻居说,我们信佛,吃素。
一家孩子都只有一件好衣服,奶奶她妈连夜洗,连夜熨干。第二天穿出去,日本街坊都夸,呦,你们家孩子怎么天天穿新衣服呀。是不是讽刺啊?
这帮日本人也是小市民。
咱家有一张照片,奶奶拉着她哥的手和她爸她妈在大阪一个公园里和鹿一起的合影。
都穿得很体面,和洋混杂,是那时日本小资产阶级一家的典型装束。
身上的衣服也许都是她妈刚熨干的吧。
奶奶说这些总是喜不自胜,满脸放笑。她说,姥姥可开明了,那时就说了,女孩子必须念书,将来独立。
奶奶生在大阪,她对人殷勤起来那个劲儿总让我想起传说中的日本女的。
奶奶说,姥爷在日本辛苦了几年,存了一些钱,回东北经商,开了一家铁工厂和一间绸缎庄,发了。
在大连买了海边的房子,“家里天天吃席”。
那时东北叫“满洲国”,是日本人替溥仪做的复国大梦。奶奶说那时她不爱吃肉,只吃水果,对皮肤好。
说自己&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