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宫的赤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刻,七署大臣面色阴沉,一旁的王绾却松了口气,他深知仅凭自己难以抵挡众人。
唯一的希望,或许就在嬴高身上。
“哦?”
秦王政本欲制止,见嬴高突然插话,眉心微蹙,问道:“给孤一个理由。”
“禀父王,引泾工程规模宏大,且已进行至关键阶段,此时遣散民夫,确有助于抗旱。”
“但二十万民众,遣散容易,再聚则更为困难。一来二去,不仅耗时更长,也会消耗更多资源。”
“儿臣以为,与其让二十万民夫抗旱,不如坚持引泾工程,下令二十万蓝田大营修士参与抗旱。”
……
“轰……”
嬴高一番话,顿时令朝堂陷入更大的混乱。此刻,文臣惶恐,武将亦持反对意见。
“陛下,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
……
见朝堂上仅剩嬴高、王绾等寥寥几人,其余皆反对,秦王政微皱眉头。
见嬴高还想反驳,秦王政摇头道:“此事勿再争论,稍后再议。各位大臣先回署,即刻按方才决议行事。”
“臣等遵命!”
……
望着文武百官陆续离去,嬴高无奈摇头。他明白,要安然度过此次大旱,大秦锐士必将介入。
按照他的设想,大秦锐士将如大军一般,奔赴前线,以人力扭转天象。
嬴高面色如水,他知道还有另一条路——战争。
自古以来,战争往往是解决内忧、转移民众视线、化解灾难的不二法门。
……
待群臣散尽,咸阳宫中仅剩四人,除赵高外,便是嬴高、王绾,以及高高在上的秦王政。
“王绾,适才你言此事重大,何意?”秦王政目光一闪,问王绾。
闻言,王绾眼神闪烁,欲言又止。
刚才,王绾打算将吕不韦对引泾工程的总体策划以及对郑国的密令禀告秦王。但在话到嘴边的瞬间,他改变了主意,对秦王政说:“微臣以为,此事关乎我大秦长远大计,应召回河渠丞李斯共商。”
“嗯。”
秦王政点头,挥手道:“速去,此事确需召回李斯!”
“诺。”
……
王绾应声点头,转身离开咸阳宫,留下嬴高与秦王政对视。
“你也认为不应遣散引泾工程上的二十万民夫?”秦王政沉默片刻,忍不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