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慢慢推移,李家地头的香椿长到了4寸,终于到了采摘的时候。
李父李母还有刘思、李晓霞,四个人一天的功夫,足足摘了两筐的香椿。
提着沉甸甸的香椿,李晓霞步伐轻快。
“妈,我们摘了香椿去县里卖吧!”
“不行,你又没做过生意,被人骗了可咋整。”
李母不同意,李晓霞都没去过几次县城,到了城里往哪里走都不知道,怎么做生意。
“妈,现在刚开春,卖香椿的人肯定不多看到咱们摘的嫩香椿,城里人肯定抢着买。
到时候让我爸和我一起去,我都好几年没有去过县城了,想去逛一逛。爸,你说好不好!”
李晓霞决定先说服她爸。
“我觉得行,卖不了拿回来做酱也可以。咱们明天就先去探探风。正好明天我要去县城找个活干,最近地里的活都忙得差不多了,找个活多挣点钱要紧。”
李父觉得李晓霞的提议可以,县里人多,肯定能卖出去,而且他正好准备去县城一趟,姑娘这么大,还没去过几次城里。
李母还没发话,李晓霞就拉住李母的胳膊不停摇晃,最后李母熬不住李晓霞的撒娇,就同意了。
第二天,天刚朦朦亮,李晓霞已经收拾完毕,还带了林升给的那张布票,她准备用这张布票换点布,给林升做件衣裳。
李父吃完饭,把昨天全家人装好筐子的香椿用担子放到自行车上。
李家没自行车,这车子是借的隔壁家的,他们也姓张,和李母是远房亲戚。
李父蹬着自行车,后边坐着李晓霞,车坐上还担着两筐香椿。
沿着山间小路一路前行。
大约一个小时后拐上了一条平整的一车道,路上的风景从广袤的农田到一片片村庄,路上的人逐渐变多,骑自行车的,推独轮车的,还有摩托车,三轮车,专门载人的大卡车……
越到城里,路上越拥挤,后面李父在前面把着车头,李晓霞在后边扶着两筐香椿,防止和谁碰了。
李父七拐八拐,领着李晓霞到了一片热闹的地方,远远就看见街上满满的都是人,摆摊的,街上走的,熙熙攘攘,吆喝声和早茶的香味飘过来。
放开市场后,大家对消费都有着极大的热情。
纺织厂门口开始有了一两个摊子,后来人越来越多,出了名,这里的摊子就越来越多。
李晓霞跟着李父在街上走着,路两旁的摊位一个接着一个,卖早点的,卖粮食的,卖干货的,卖蔬菜的,还有卖袜子的,卖板凳的……让人目不暇接。
李父找了处沿街的空地,支好自行车,将两筐子香椿都搬了下来。
一簇簇用毛线捆好的香椿像一朵朵深棕色的花,散发着独有的味道。
因为来的晚,他们的摊子摆得靠后,依稀看见纺织厂大门。
“香椿,新长的香椿,走过路过的看一看啊。”
卖货哪能不吆喝,李晓霞拿起一捆香椿,一边吆喝,一边扬高手里香椿。
终于,吆喝声和独特的香味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一些喜欢吃香椿的都围了过来。
“闺女,香椿怎么卖啊?”
“一毛一捆,大娘,一捆可以炒两盘呢!”
走过来的时候,李晓霞就发现,这条街上卖香椿的不多,也就两三家,大致是9分一毛的价格。
李家的香椿是昨天李晓霞挨个挑选过的,然后一斤一捆,只有多没有少,一共扎了有120多捆。
一捆捆摆放在一起,既新鲜又整齐。
大娘听了报价,直接挑了两捆付钱走了。后面又有人过来挑菜。
不一会,一筐子香椿就卖完了。
太阳慢慢升起,来吃早餐的和买新鲜菜的行人渐渐变少了。
李父将卖完的筐子收了起来,将另外一筐子香椿摆放开。
今天已经卖了一半了,哪怕剩下的卖不出去,也是稳赚一笔。李父摸了摸衣服口袋里厚厚的一沓钱,心里踏实无比。
“晓霞,你在这看着摊子,爸去一趟北街,去瞧瞧最近有没有招工的。你一个人在这,不要乱跑,要是菜卖完了,你就坐在自行车上等我。”
“好的。”
李父将刚刚兜里的钱掏了一半给李晓霞,叮嘱了她一番,就去了北街。
李晓霞有生意就招呼着,没生意了,就观察行人的穿着打扮。
纺织厂的工人都有统一服装,所以不少女工都会在头饰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