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 (第1/3页)
余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感谢李文求先生的邀请,使我有机会来到韩国,有机会在这里表达我的一些想法。
在北京的时候,我收到的演讲题目是《打开二十一世纪东亚文学的未来》,这个题目让我感到惭愧,在涉及东亚文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只是对日本的文学有所了解,对韩国的文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诚然,我可以找到一些理由来解释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比如由于朝鲜的原因,中国和韩国很晚才建交的事实影响了两国间文学的交流;另一个原因来自中国的图书市场,我很难找到已经翻译成汉语的韩国文学作品。我的韩国译者白元淡教授告诉我,韩国在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时,热衷于对西方文学的介绍,对中国文学的介绍十分冷淡。中国的情况更加糟糕,这些年来中国几乎没有出版过韩国的文学作品。
关心西方发达国家远远超过关心自己的邻居,这似乎是亚洲国家共同的特点,但是这几年情况开始改变。在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目光和研究的课题转向自己的邻国。去年,主编《创作与批评》的白乐晴教授和崔元植教授来到北京,与中国的学者和作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从相互关心到开始真正的交流,我相信这会获得很大的收益。两年前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人》一书中,白乐晴教授在第一章就澄清了韩国的民族文学与政府投入大量预算所标榜的“韩国式”民主主义不是一回事,白乐晴写道:“政府所倡导的民族文学与我们基于民族的良心、文学的良心所指的民族文学有距离的话,谈论‘民族文学’就不得不更为小心。如果只将民族传统的一部分随便阉割下来保存与展示,并将鼓吹国民生活现在与将来的暧昧乐观论当作民族文学的话,那么它就不是正经文学,对民族大多数成员也无益。”
这是我在那次会议上的第一个收获,因为白乐晴教授在书中写到的有关民族文学的段落,总是让我忍不住想起中国的文学现实,有时候我会觉得白乐晴教授所写的仿佛是中国的事,“将民族传统的一部分随便阉割下来保存与展示”,这也是某些中国官员所热衷的,而且“将鼓吹国民生活现在与将来的暧昧乐观论当作民族文学”,也是不少中国作家的所谓追求。
第二个收获是在中国的《读书》杂志举办的讨论会上,当一位中国的学者问崔元植教授关于南北韩分裂的问题时,崔元植教授的回答使我吃惊,他说南北韩分裂并不是朝鲜民族最重要的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朝鲜民族是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这四个大国的包围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