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梦婵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上,这个叫做【录黄】。
抄写完圣旨后,皇帝盖上自己的玉玺,还要经过中书舍人【宣行】,中书舍人觉得圣旨不合格,可以拒绝在圣旨上签名。
如果中书舍人觉得圣旨符合法度,就会签下自己的名字,将圣旨发到门下省审核,这个叫做【书行】。
在门下省负责审核录黄的叫给事中,给事中觉得圣旨不当,也可以封驳回去。
给事中签字以后,再送到宰相手中,宰相签字确定后,这一份圣旨才能够正式生效。
当然了,因为一份圣旨太麻烦了,宋朝的皇帝就搞出了【手诏】,也就是自己书写一份旨意,不用经过审核直接送到相关机构去执行。
时间来到南宋以后,因为常年有奸相把持,所以许多圣旨的制度已经形同虚设。
就拿史弥远矫诏拥立宋理宗这件事来说吧,除了杨桂枝皇后、史弥远两人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郑清之。
杨桂枝负责收赵与莒为养子,传位给赵与莒的诏书都是郑清之自己拟定的,史弥远负责最终的实行。
在群臣参拜新皇的时候,发现座位上的皇帝不是太子,而是突然冒出来的赵与莒,中书舍人、给事中全部都沉默了。
由此可见,在南宋末年,北宋的那一套圣旨制度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赵灵笙下达的这些旨意,自然不用担心被封还、封驳,只是简单的走一下流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