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第3/4页)
禾晏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己。世间大多是这种“不好也不坏”却认为自己善良正派的人,十分典型。两个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说到底是起心动念的不同。前者起心动念是“我”,“我的利益、面子、地位”“我以后的日子好不好过”“死道友不死贫道”;后者起心动念不单是“我”,还有“他”,“是否因为我的举动会伤害别人”“我看到对方的不易,所以有些事情我愿意吃亏和原谅”,不同的思维方式,当两个人共同遇到难以回避的难题,撕破温情的相处,就会爆发剧烈的冲突。磨难往往是考验,能毁了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要么被浑噩的现实拖下水,在人是我非里染浊,找到一些理由来原谅自己;要么在认识了一切丑的事物后依然能够善良,甘愿牺牲掉一些来固守纯真。
这是我想表达的。主角在一次次心性向死而生的磨练里,脱掉臃肿的清高和幻觉,从言语犀利,到不争不辩,爱语柔软,能够越来越谦和、淡然、深邃,在经历后更懂得悲悯和勇敢,在走出泥沼后不记恨,不怨人,拥有宗教性的豁达和洒脱,让世界坦率安然的出现在眼前。她的身份由低微到高贵,可心性却由高傲到谦卑,一直低下随顺到泥土微尘中,不再有一丝张扬和泼辣,只有温和包容。这就是我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和理想。
有的读者抱怨后文香兰的蜕变,有读者却报以由衷称赞,端看个人心胸境界,审美品位,生活阅历。至于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个故事讲完,心里还是满意的。
有意思的是,当文里香兰的际遇逐渐好转的时候,我的工作状况也在好转,几位上司观察一段时间后力排众议提携了我,我到了更好的地方,有了单独的办公室,如今的上司是位宽厚幽默的学者型领导。回过头看,正是佛陀的教诲帮了我,让我敬畏因果,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这也让我坚信,靠手段算计得来的结果,即便得到,或很快失去,或是不圆满的;但一步步秉良心有忍耐,看似委屈吃亏,可终将得到最圆满的酬偿果报。
《兰香缘》之后我大概再也不会写这样长的了,大概也不会再写古代题材,下一本我打算写民国,是我心里存了很久的故事,民国之后,大概会去试试现代题材。我不是职业作者,也没有勃勃雄心,只期望每写一本都能突破自我,进步一些,就很知足了。
《兰香缘》到这里就真的结束了,写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也完成了一次修行。在这里感谢陪我一路走过来的读者们,特别要感谢晏山别院、禾晏山庄里的诸位,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给我最坚定的支持和帮助,因为一本结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