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渐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节兴兵,受限于大江各支流水浅,江东水师很难策应战事。
因为兴兵了,也大抵会无功而返。
且声称自己可依托大江往来的便利,以舟船从武昌与京口转运各部士卒过去一并攻打合肥,如此就能弥补了荆襄与青徐不能配合作战的弊端了。
所以孙韶觉得吴国若想北伐建功,机会是在东线。
但吴国将军陈邵入襄阳城还没几天,曹丕就觉得宛洛受到威胁了,便再次让遣曹仁出兵将城池夺了回去。
魏国定都在洛阳,兵力也大多驻守在洛阳以及雍凉,吴国一旦将襄阳占据与围困樊城了,恐魏国雍凉各部就浩浩荡荡从武关南下驰援了!
如先前襄樊之战后,魏曹丕还让曹仁放弃了襄阳与樊城。
自襄樊之战起,孙权便常留在柴桑与武昌,吴军主力也随去了荆州,指望从荆襄战线上取得成果。
得襄樊可威逼宛洛。
但不是在合肥。
而是在青徐二州,在于是否完整的掌控泗水之地。
他驻守在吴郡丹徒京口、督领青徐二州方向战事将近二十年了,对敌我双方的优劣早就看透澈了。
一来,石亭之战后魏国东线受重创、兵力寡少,被迫龟缩而守。
如若吴国偏师入巢湖、主力进军青徐二州,以魏国淮南的兵力而言,根本不敢分兵前去驰援,唯有依靠洛阳中军前来救援。
以魏国驻守徐州将士的战力、士气与数量等方面对比,肯定要比淮南更容易攻破。
再者,徐州士庶对魏国的归附感很低。
不管怎么说,早年曹操在徐州肆意屠戮的残暴,如今仍在黎庶的口口相传中。
且割据徐州的臧霸也没有被魏国征调归去洛阳几年。
最后一个缘由,也是最重要的缘由。
吴国兴兵北上青徐二州,能让内部上下戮力同心。
不管是早年孙策定江东基业,还是后来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其中功劳最大的乃是寄寓在江东的外来人士。
其中以青徐、淮泗人士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