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眼前一亮然后历史就改变了 (第1/7页)
马逍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李白能成为诗仙,其实蛮惊险的。
谁都无法保证小小少年日后爱写诗。小孩子的兴趣,完全没有准头。
比如李白抓周时,随手抓了一本《诗经》,让他爹李客很欣慰:孺子可教啊!
可惜,他的原生家庭实在没什么书香气,老爹的教育水平有限,只能把李白送进私塾。
小孩子嘛,基本不太能指望刻苦用功。听话的老老实实坐在教室等放学,不听话的直接翻墙翘课,私塾先生哪里管得住。
李白,就是这种不听话的孩子。
某一天,他趁自习课老师不在,丢下书本翻墙溜了。
他一路小跑,来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了一个老婆婆,手里正拿着一根大铁棒飞快地磨。
居然磨铁棒,这么厉害吗?李白很好奇,上前问道:“打扰了打扰了,请问您这是什么操作?”
老婆婆笑着回答:“我想把它磨成绣花针。”
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呀?李白实在理解不了:“我读书少,可不要骗我。您这话是认真的吗?”
这时,老婆婆给李白端上了那碗流传千古的“鸡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你有没有设想过这种情景:干了这碗热鸡汤,李白眼前一亮,然后就迷上了磨制业,从此,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磨制艺术品生涯之中。
历史就此改变了。
大唐诗坛再也没有什么“诗仙”“谪仙人”,而是多了一个优秀的四川手工艺人,还有当地一块响亮的招牌——李家磨制艺术工作室。
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过人的天赋和那碗功力持久的“鸡汤”,李白的事业必然蒸蒸日上,他每天都会接到大量订单,石器、铜器、铁器……看着一个个艺术品打磨成型、打包发货,成了李白这辈子最快乐的事。
渐渐地,李白老了,磨不动了。凭借精良的手艺和常年百分百的好评,他挣了很多钱,养大了几个孩子。
又过了几年,李白病了,起不来了。让他感到悲伤的是,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经营的工作室,早在自己病倒前就关张了,儿子们对自己引以为傲的手艺始终不屑一顾。
他们都想搞仕途,都想出去走走看看。近些年,他们一一离开故乡,求取功名,后来在各地成家立业,平时很少有空返乡探望双亲。
年迈的李白总会一封一封地给他们写信:我老了,你们谁能回来继承我的事业?
大儿子回信:我很忙,组织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