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 乘风破浪的男人 (第3/7页)
马逍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敢走干谒这种路子,一般都是极度自信的猛人。高適之前有王维,高適之后有李白。说来挺巧,王维和李白干谒的对象还是同一个人: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这是题外话。
他们的区别在于,王维和李白都成功了,高適却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没名气。
没名气绝对是硬伤。虽说唐朝那阵社会发展空间比较大,上升门路比较多,可高適在长安城晃荡数月,居然没摸到门路,投出去的“简历”不是被拒,就是石沉大海。
毕竟人家李白在干谒豪门前早就凭借一首《蜀道难》刷爆朋友圈;王维则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人又长得帅,还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金句问世,硬实力摆在那儿,想不出名都难。
更糟的是,没名气的高適身上还没钱。
没钱,很限制想象。
没钱,就做不了社会活动家。
看着高適整天愁眉不展,参加完考试的“漂友”们纷纷安慰:“别灰心,干谒本就风险很大,需要漫长的等待,没准哪天就有导师为你转身了。”
高適却颇感无奈:“等不起了,我的盘缠快用完了,我要回去了。”
他谢绝众人的挽留,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长安。
潇洒地离去并不代表高適内心毫无波澜,恰恰相反,他对仕途失意颇为沮丧。
行至宋州地界,高適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在西汉梁孝王所建梁园的遗址附近辟了一片荒地,又建了一座草庐,过起了隐居躬耕的生活。
他没有自闭,只是想保住自尊,以免回乡后沦为乡亲邻里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是比仕途失意更难面对的窘境。
从开元十一年(723)到开元十九年(731),他在这座草庐中整整住了八年。
八年里,高適一边种地,一边给自己充电,平日里写写诗、会会友、种种田,生活节奏慢也充实。
每当好友来访,高適免不了要在朋友面前自嘲一番: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当然,高適并不把失利的原因归结为自身水平有限,而是上面不给机会: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话里话外,高適对现状还是很不满意,特别是农忙时节,天才蒙蒙亮,他就得扛着锄头、穿着草鞋出门,一直干到夕阳西下,繁星满天。
高適并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