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闲饮过新丰 心终南山寄 (1 / 2)

中唐侠隐 柳下梦 11582 字 2024-02-18

唐宁循声望去,只见一人疾步走进店来。那人二十七八岁年纪,面色颇白,却留有一部络腮胡须,身形魁梧,衣着华贵,腰悬一柄长剑,剑鞘镶满红绿宝石,眼见价值不菲。

那人立在当地,环顾四周朗声道:“适才是那位朋友出此痛快之语,愿与李某共饮否?”

唐宁立起身未待答话,四周座头已纷纷有人站起,拱手向那人见礼,口中称呼“十一郎”。那人也拱手答谢,看来是这里的常客了。果然店小二匆匆赶来,道一声:“李公子,您老又来了。楼上的座头给您留着呐。”那人随口应一声,依然与熟人见礼,眼光扫过唐宁,却不相识,实是记不起何时何处见过。

唐宁见许多酒客与那人见礼,神态极为恭敬,看来此人非富即贵。他不愿附炎权贵,便欲落座。

那人眼光已注视唐宁,见他起身又欲坐下,形迹可疑,仔细看见是一位十七八岁的白衣少年,象是读书人,却无书箱,止有一只青布包袱甚长,不知包裹何物,整个是不伦不类,好生可疑。那人冷笑一声,心想什么人敢滥竽充数,定要让他出丑,大步走上前去,对唐宁抱拳道:“这位兄台高姓大名,可认识李某么?”

唐宁已来不及坐下,见那人径直走来,心道:“是你找到我,又非我主动去找你。”也随意一抱拳,淡淡一笑,据实相告道:“在下唐宁,平生从未会过李公子,便是公子大名,也是不知。”

四周一片哄笑之声,那些酒客个个心中发笑:“此位少年连人家大名也不知,也来滥竽充数,定是见李公子富贵,意图攀附。却不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场被拆穿。”一个个脸露微笑,要看一场好戏。

那人闻言一愣,随即悟到面前这少年便是适才大赞新丰美酒之人,大笑道:“原来讲那痛快之语的,便是兄台了。好!好!唐兄这几句话,真是痛快之至,全讲进李某的心坎里去了。”拍拍自己的胸膛,又拱手道:“在下李愬。”

四周酒客中有人插口介绍道:“李公子乃是西平郡王的第十一位公子,现下是东宫太子身边的大红人。”

李愬摆一摆手,不让他再讲下去,对唐宁道:“李某欲与唐兄共饮,请勿推却。”也不待唐宁答话,大喇喇便坐了下来,大声喊道:“店家,拿一坛上等好酒来。”

那西平郡王李晟乃一代名将。当年泾师兵变,乱军攻入长安大明宫,德宗皇帝仓皇逃出长安,险些被杀。李晟从河北千里勤王,平定叛乱,收复长安,居功厥伟,后又大胜吐蕃军队,被吐蕃称为大唐三大名将之一,这时虽然年事已高,不再统兵,但人人提将起来,仍是分外景仰。唐宁不想今日遇见他的公子,见那李愬举止豪爽,英气逼人,也是十分敬重,拱手道:“唐某有眼无珠,不识公子,还望恕罪。西平郡王英名威镇天下,在下十分敬仰。”

李愬略有不悦道:“家父声名与李愬何干?李某只知喝酒。唐兄勿多它言,且来对饮三杯。”言语中颇有牢骚之意。

唐宁听他语气不悦,也不知因何得罪于他,一时无法答对。李愬已将酒斟满六杯,将三杯放在自己面前,说道:“李某先干为敬。”随即连干三杯,四周酒客同喝一声:“好!”

唐宁见他如此豪爽,也便举杯道:“唐某酒量有限,不能多饮,还请李公子担待一二。”李愬闻言脸色忽变,拍桌怒道:“唐兄何出此言?岂非戏弄李某?”便欲起身离去。

唐宁未料他会发怒,错愕一下,心下恍然:“李公子乃是英雄心肠,喜欢直来直去的人物,我若再有客气,倒会让他看不起了。”将心一横,大笑道:“既然如此,唐某只有舍命陪君子了。”也连干三杯。李愬本已起身,见状转怒为欢,重新落座。

二人推杯把盏,不多时已各饮三十余杯。李愬忽抬起头长叹一声,语音甚是悲凉,又低头举杯痛饮。唐宁已喝得头晕眼花,结结巴巴问道:“李公子可有心事?”李愬此刻已有六七分酒意,闻言不耐道:“李某今日结识唐兄,只须喝酒,莫谈它事。”

忽听身边有人笑道:“老衲一路行来,多听人说李郎饮酒是为结交天下朋友,今日一见,才知李郎结交朋友是为饮酒。”

李愬闻听此言,如醍醐灌顶,禁不住打个激灵,酒也醒了,转头看时见不知何时右手一张桌子已围坐了五个人,讲话的乃是一位老僧。再看那老僧身旁,另有一位老僧,两位侍童,一位文士正低头饮酒。

那老僧李愬却是素识,此刻正朝他看来,满面笑容,李愬忙起身作揖道:“原来是弘法大师。大师今日不在大慈恩寺里清修,缘何来到新丰?”这时那文士也抬头向李愬一笑,这人年纪约三十多岁,身穿一袭青衣,看上去面色憔悴,连笑容也有几分凄然。李愬更是吃惊,忙走上前去对那文士道:“白学士如何也来此间?”四下里一阵骚动,酒客纷纷私语。

那文士便是翰林学士白居易。当年他与元稹等人共倡新诗,创造《新乐府》,诗名誉满天下。只因他为人刚正,不附权贵,是以进士之身只作了一个小小的县尉,他却又写下《秦中吟》等诗抨击弊政,关心百姓疾苦,更招权贵宦官嫉恨。当今天子即位之后,爱惜其才,又喜其行事刚正,力主对淮西等藩镇用兵,便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颇为倚重。白学士忠心耿耿,只是年轻气盛,有时竟与皇上争辩,直言:“陛下错。”皇上虽然不悦,却很大度,一直不曾怪罪。

不料想数日前主战大臣一死一伤,群情大哗。白学士第一个给皇上上书,请求收捕刺客,以雪国耻,却被某位宰相指责越职言事。那些权贵平素早已对白学士恨之入骨,见此良机纷纷进谗言,加上宦官也添油加醋,众口烁金,皇上不得已下旨将白学士贬为江表刺史。谁知那中书舍人王涯更是卑鄙,诬造罪名,落井下石,将白学士更贬为江州司马,一日之间,竟遭两贬,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闲官,官阶贬为从九品,小得不能再小。

那白学士一心为国,哪料想祸从天降。眼看满腹才学,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白学士不禁心中郁郁,今日出京来到新丰,想起李太白的《行路难》,更是伤心,便想借酒浇愁,不期遇上了李愬。

白学士见李愬上前来,便道:“十一郎此来正好,可与我喝一杯送行酒。”言下颇为苦涩。李愬也颇伤感,道:“天下未平,学士却遭放逐,真是令人伤怀。”又关切道:“学士此去路经南阳,距蔡州不远,现下正在交兵。何况你一向主张削藩,坚持对淮西用兵,那吴元济早恨你入骨,此行还须多加小心。”白学士淡淡地道:“白某虽是一介书生,却也不惧这淮西贼子。更何况白某如今只是一个闲人,那吴元济又惹我作甚?”

弘法大师接口道:“老衲受日本遣唐使几番相邀,正欲东渡东瀛,因事一直不能成行,今日正好与白学士同路,也好作个伴,聊解路途寂寞。”指身旁老僧道:“大兴善寺的佛光大师也与我等同行。”

李愬笑道:“有两位高僧同行,李某就不担心了。”举杯对白学士道:“李愬今日以此杯酒为学士壮行。”仰头饮干杯中之酒。

这时一旁有酒客上前来道:“学士忠心为国,所遭冤屈天下人人皆知,小人愿敬学士一杯,望学士此去平安。”白学士也与之对饮。那些酒客纷纷上前敬酒,唐宁自也上前。白学士一口气连饮十数杯,两手分别携住弘法大师和佛光大师,哈哈大笑,出门向东去了。

李愬回来落座,又与唐宁举杯对饮。眼看一坛美酒将尽,唐宁酒意甚浓,醺醺然中见李愬停杯不饮,正欲发话,便手扶桌子侧耳恭听。那料李愬猛然一拍桌子,“啪”的一声响。

唐宁不及防备,登时酒意便消却大半,望着李愬,不知所为何事。

李愬此时心中却想到了蔡州,一年来十万官军围攻蔡州,却屡屡丧师失地,任那吴元济猖獗至今。李愬心中愤恨,不觉脱口而出道:“我李愬若能上阵,定当生擒吴元济这厮。”

一年多来,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总不离蔡州战事,李愬这一句话登时便引起一众酒客纷纷附和。一酒客道:“十一郎文武全才,若能领兵上阵,那淮西叛军定然闻风而逃。”又一酒客道:“便是李十三郎,现下正在战场上打了不少胜仗。可见将门出虎子,十一郎若也前去,兄弟联手更当战无不克,何愁淮西贼子不灭?”也有的酒客别出蹊径,摇头言道:“十一郎而今在太子身边,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又何必定要到那沙场之上?所谓自古征战几人回,当真是九死一生,哪如在朝中为官?”“十一郎乃是唐安公主的新婚女婿,皇上哪能让他新婚燕尔,便征战沙场?况且皇上便有此意,公主也必不肯,皇上总须要给公主这个面子。”真是众说纷纭。

唐宁也不禁问道:“李公子既有此志,何不便去淮西战场?”

李愬望着唐宁,眼光由奇怪转而变为羡慕,叹道:“兄台可是江湖中人?若是江湖游侠,要来便来,要去便去,何等快意。可叹李某却要为这有名无实的官位所累,除非皇上下旨征调,不然的话,李某只有老老实实留在京城。十三郎每有家书到来,我总是羡慕不已。唉,当真闷杀我也。”

唐宁心道:“这位李公子雄心大志,却非仅仅是嗣其家声。”摆弄着酒杯,想了一想道:“唐某是山野之人,这为官之道是一窍不通的。但据我想来,李公子何不径自上书皇上,请缨杀敌?”

李愬闻听此言,眼前一片开阔,只觉心中郁闷一扫而光,站起身大喜道:“唐兄此言甚是。李某这便去了。”急切中酒也不喝了,拱手道:“李某急切要回长安,不及多礼,这便告辞。唐兄再会有期。”转身匆匆出门去了。

唐宁见李愬率性来去,直率可爱,有心追上他同路,忙唤小二结帐。那小二闻声连忙跑来道:“客官好走。”唐宁欲取银两,小二道:“客官的酒钱已记在李爷帐上了。”那些酒客也纷纷笑道:“兄台今日好造化。李十一郎慷慨好义,时常在此请人喝酒,那是远近闻名,怎么这位兄台竟不知晓么?唉,唉……”不知是叹息唐宁孤陋寡闻,还是叹息好运怎么偏偏找到这位身上,真是老天无眼啊。

那官道平直宽阔,唐宁撒开大步一阵急行,不多时离新丰城已有二三十里。夜间借着月光,只见前面不远处有一片黑压压的树林,唐宁这才放缓脚步。

到得树林跟前,忽然从林中奔出一人,脚下慌不择路,险险与唐宁相撞。唐宁一把将来人手腕握住,见那人客商打扮,神色慌张,不禁起疑,喝道:“你是什么人?”

那人手腕被握得生疼,抬头见是一位少年,当时便腿一软,跪了下来,求饶道:“好汉高抬贵手,且饶小的一命吧,小的家里上有老父,下有妻儿,好汉行行好,放小的一条生路吧。”

唐宁心道:“原来你把我当成盗贼了。”一笑放手,温言道:“客官不要惊慌,在下却非歹人。”细问那客商,原来适才在林中遇到强盗,他眼见不好,将货物丢下只身逃了出来。

唐宁疾步赶将前去,月光下只见一条黑影奔在前面,躲身在一棵大树后,林中却有三乘马盘旋在一起,两骑黑马黑衣人围着一骑白马狠斗。那骑白马者使一杆烂银枪,银光闪闪直如翻江倒海一般,以一敌二,丝毫不落下风,武艺甚是了得。那两名黑衣人皆使铁棍,棍法看来并不甚高明,膂力却是颇强,使将起来呼呼生风。

唐宁看那三人你来我往,攻守有度,却似行军打仗一般,套路与江湖中人大不相同。唐宁一时分不清正邪是非,便离开三四十步远处,站立观战。树后那黑影见有人来,悄悄隐去,唐宁也未留意。

那骑白马者虽在相斗,却时时留心身边之事。唐宁疾步赶来,那人已然瞧见,只是夜晚林中,看不清楚,心中惟恐对头来了帮手,手中枪使得更急如风雨,只想尽快打发这二位黑衣人,否则以三打一,自己哪有胜理?

骑白马者心求速胜,枪法不免重攻轻守。那两位黑衣人若是经验老到,必然稳守,相持一久,骑白马者必会漏出破绽,此时乘隙一击,便可取胜。这道理唐宁都能看出,却不想那两位黑衣人也是急攻猛打,只恨不得一招便将对手挑于马下。唐宁不明所以,却不知那两位黑衣人心中所想倒与骑白马者一般无二,见那骑白马者忽然猛攻,也道是他来了帮手,哪里还有心思稳守缠斗?

三人越打越快,猛然之间骑白马者一声大喝,银光突破棍影。一黑衣人肩头中枪,痛得大叫一声。另一黑衣人忙举棍架开银枪,口中道:“二弟,受伤重吗?”那黑衣人受伤实是不轻,却不肯独自退下,应道:“不碍事的。”举棍加入战斗,竟是十分彪悍。

骑白马者冷笑道:“好口硬的盗贼,再吃我一枪。”这声音甚是耳熟,唐宁脱口叫道:“可是李公子么?”骑白马者也道:“是唐兄来了么?”正是李愬。

两位黑衣人眼见不妙,拔马便走,李愬如何肯放,挺枪截住一骑。那受伤的黑衣人正逃之间,唐宁身形一晃,斜刺里拦在马前,拔剑刺去。几招下来,黑衣人骑在马上,迎战时总须俯身,甚是不便,何况他一心只在逃跑,无意缠斗,忙虚晃一棍,拨转马头,唐宁随后紧追而来。

眼见那马越奔越远,蓦地斜里一块石头打在马身上,那马一惊,将黑衣人掀下马来。唐宁疾步追上,黑衣人无路可逃,大呼一声,举棍照唐宁当头砸下,唐宁见来势凶猛,不便硬接,当下身形拔起,剑尖贴上棍身,直向黑衣人手指削来。

黑衣人所习乃是战场之中马上功夫,如何能抵挡这高来高去的轻功剑术,眼见剑锋就要削上手指,情急之下将棍一抛,就地一个滚翻,身子尚未站起,唐宁的剑尖已抵上他的咽喉。

那边黑衣人也敌不过李愬,只是拼命抵挡,伺机逃跑,这时见同伴被擒,长叹一声,跳下马来弃棍于地,以示认输。

李愬带马过来,笑道:“兄台武功精妙,李愬今日真是大开眼界。”

唐宁淡淡一笑道:“在下武功平平,未窥门径,如何敢当精妙二字?李公子豪爽侠义,马上功夫了得,若能得志,定能为国除贼,为百姓造福。”

李愬哈哈一笑,并不谦逊。

那黑衣人忽然问道:“这位公子可是西平郡王之子,常在新丰喝酒的李十一郎吗?”李愬傲然道:“正是李某。”那两位黑衣人赶忙奔过来,齐齐拜倒道:“小人等无知,冲撞公子虎威,实在罪该万死。”

未受伤的黑衣人继续道:“小人等原是渭水边上的猎户,只因前些日打猎时遇到神策军士,将小人等的猎物抢去,还打伤我等一个兄弟。我等气不过,与那神策军大打一场,无奈人少不敌,只得逃命在外。今日实是饥饿难忍,见一伙行客经过,便起了抢劫之意。小人等原是被迫无奈,虽然劫财,却不敢伤人,不想却遇上了公子爷,还请公子发落,是杀是剐,小人等不敢有半句怨言。”

李愬沉吟半晌,方道:“你们去吧。今后若再遇到你们行不义之事,定然不饶。”那两位黑衣人闻言张大了嘴合不拢,又叩头道:“公子大恩,小人等永世不忘。小人等从此再不敢动不义之念。”这才起身向李愬道:“小人还有一个兄弟,小人想唤他过来拜见公子,还望公子允可。”李愬心道:“莫非他欲召集同伙再斗么?”眼光直视,见那二人神色不似作伪,便点一点头。

为首的黑衣人从怀中取出一枚竹哨,就口吹响,声音尖利不堪入耳。不到一刻光景,一名黑大汉匆匆赶来,为首的黑衣人迎上前去,就他耳边低语几句,那黑大汉忙奔到李愬马前,纳头便拜。李愬唤他起身,只见乃是一条虬髯大汉,胸腹一条伤痕在流血,仍虎虎有生气,心中暗暗赞叹。

那另一位黑衣人惊道:“三弟,你怎么也受伤了?”黑大汉也见到了他肩头之伤,也惊道:“二哥怎的也受了伤?”黑衣人哈哈一笑道:“你二哥是陪李公子练枪做活靶子用的,三弟,你又是给谁做活靶子用了?”言语中丝毫不以败于李愬为耻,反倒十分骄傲,只觉能给李公子刺上一枪那是万分荣耀之事。

黑大汉却无此福分,脸色尴尬嗫嚅道:“还不是那个小丫头?”

黑衣人大笑道:“三弟好没出息,连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都打不过。”说到此处陡然住口,原来他忽然记起:“自己适才被这个十七八出头的少年制服,连一招也没能还手,虽然十七八与十六七岁大大的不同,尤其姑娘与少年更是大大的不同,但是太也丢脸。”

黑大汉却不知此节,心中只是羞愤,脸涨得通红,强辩道:“谁说我打不过?我是听到大哥唤我才罢手,你看我不是好好地走过来了吗?”黑衣人又忍不住笑道:“原来你是好好得走过来了。”他故意将“好好”二字读得既重且长。众人不禁莞尔。

忽见林中黑影一闪,唐宁喝道:“甚么人?”那黑影反而遁去,唐宁急追上前,直追出数里,封住那人去路。

那人也抽剑格挡,两剑相交。唐宁此时脸向明月,却看不清那人。

剑光一闪,那人低呼一声:“唐大哥。”

忽觉身后脚步声响,有人袭来,唐宁反身一剑,将那人长剑险些震去。

却又是那人脸向月光了,却是一名绿衣少年。

唐宁看清那人面貌,不觉一愣,随即想起适才那人的声音好生熟悉,笑道:“韩大哥,又升官了。”回头道:“几年不见,郑奇兄弟都长这么高了。”原来是一名十四五岁的青衣少年。青衣是八九品官职所穿,绿衣却是六品。

那绿衣少年韩公文欢呼道:“原来是唐兄弟。”

唐宁笑道:“韩大哥,你离家也有七八年了吧,怎么还留在长安?”

韩公文叹口气道:“我爹爹是宣武军节度使,我留在长安其实便是人质,想回家也是不成的。这次借口出城跑到新丰喝酒,辰时还要赶到京兆府。”唐宁道:“那郑兄弟……”韩公文道:“也是一样。”三人相对默然。

回到长安东门,袁聪不曾遇见,却遇见磨镜王六入长安揽营生。

磨镜王六一见韩郑二人的打扮,立即作揖行礼。

唐宁笑道:“王兄磨的一手好铜镜,这两位却是两个好主顾。”

磨镜王六口中唯唯:“唐少侠说的是,哎呀,你看我这糊涂的。这二位是官爷,唐……公子不是官爷,也必是官家公子了。小人眼拙,还以为是江湖少侠呐。”

唐宁笑道:“偏偏在下既非官家,也非江湖人物,只是白衣。”白衣便是平民。

磨镜王六自然不信,抬头见郑奇向自己一笑。二人眼光一碰,磨镜王六立刻心里一颤,似乎被他看穿一般,急急告辞。

韩郑二人自须去京兆府。唐宁便在大街随步漫游,待到停下脚步,才发现不知不觉已走到明德门来。这明德门是长安城的正南大门,与皇宫正门朱雀门遥遥相对,出得城来,唐宁抬头望见远处的终南山,一时心中闷闷不乐,脚下也不辨东西南北,竟走入一片树林中来。

那林中长草极深,走到无路,脚步也停了下来。唐宁这才发觉,待要寻路出林,鼻端嗅到一丝香气,似是有人烧烤野味,心道:“这里荒郊野地远离村落,应是上林苑之地,禁令不许百姓狩猎,却是何人如此大胆?”

这上林苑自西周之时便已有之,称之为“囿”,汉朝改称“上林苑”,那是专供皇帝行猎的地方,寻常百姓是不许入内的。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弱,关中也不太平,上林苑的守卫裁减大半,便是有人进入也不闻不问,不过打猎却万万不许的,要知当今的皇上虽然勤于政务,偶尔也要来打猎,若让皇上发见,这些守卫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唐宁当下好奇心起,随着香味慢慢寻来,走得数十步,隐隐听见喧哗之声,又向前走了一段路,下脚轻柔,不让弄出声响,隐身一棵树后。

只见林中一片空地点起篝火,十几名汉子围坐在一起喝酒猜拳,只喝得红光满面,火上烤着一只大野猪,香气四散。那些汉子讲话粗俗,不是关中口音,背上都背着长长的行囊,显见装的是兵刃,看来象是江湖上某一门派,或是哪个山寨中人,不知是没听过禁令还是胆大妄为,竟敢在这上林苑中肆无忌惮地大吃大喝。唐宁不愿招惹是非,转身便要离去,只听得其中一人讲道:“格老子的,这长安剑宫请咱们柳家寨来参加什么骊山大会,到底有啥子用意?”

唐宁本已走出数步,闻听此言,心下寻思:“此事与甚么长安剑宫有关,倒要听一听,还有甚么‘骊山大会’,我从未听闻,不知是甚么样的聚会?”又悄悄退回原处,伏身在长草中,听得另一名汉子道:“这长安剑宫从不曾听人说起,居然出头搞啥子比武大会?依我看大当家的用不着亲自前来,派几个弟兄也算给他们面子了。”

几个汉子也纷纷道:“我们柳家寨在川东一带那是响当当的牌子,大当家的何必为了一个无名的小小门派亲动大驾?”

那被称为大当家的汉子满脸乖戾之气,嘿嘿一声笑道:“你们懂啥子哟?我自己要来,却不是为了长安剑宫。”

旁边一个汉子点头道:“我知道大当家的是准备在‘骊山大会’上露一手,给咱们柳家寨壮壮威,今后咱柳家寨在江湖上名声更大,众兄弟走起道来那更是顺当。大当家的,你说小弟所言对不对头?”那大当家的只是干笑不语。

几名汉子恍然大悟,纷纷笑道:“原来如此,我看凭大当家的这一身功夫,定是战无不胜,马到成功啊。”“大当家的不出手便罢,一出手说啥子也要拿它个‘川中江湖盟主’之类的当当。”“今后看剑门二虎这两个龟儿子还敢不敢和我们柳家寨作对?”

只有一名汉子道:“既然是比武大会,想来长安剑宫邀了不少高手,大当家的你可要多加留意啊。”那大当家的脸有不悦之色,哼了一声,几个汉子纷纷出言斥责那人。

唐宁听到他们所言,似乎这骊山大会是由长安剑宫主持,要推举什么江湖盟主,这么大的事情为何这几日长安附近却风平浪静,而自己也毫不知闻?想再听下去,那边却没有什么相关的话了,唐宁心道:“此处乃是非之地,我还是早点脱身为好。”正欲起身,只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由远而近,转瞬即至,脱身已是来不及,便隐身长草之后。

这时那些汉子也听到了马蹄之声,对望一眼,纷纷拔出兵刃聚在一起,将那大当家的保护起来。只见四周竟有三十多名官兵骑着马围将上来,距离十丈远近停住了,张弓搭箭瞄准一众汉子。

为首的将军喝道:“何方来的毛贼,竟敢无视禁令,在上林苑打猎,快快束手就擒。”

一名汉子嘿嘿一笑道:“现在的官兵可越来越厉害了,不到河北淮西战场上露两招,专门来管大爷吃野猪的事。漫别说不知道有啥子禁令,就是知道了,大爷们还不是照吃照喝?”柳家寨众人齐声喝彩。

那将军脸色阴沉,朝旁边丢个眼色。旁边一名随从大声道:“将军有令,擅闯禁地偷猎者,按律当诛。”“诛”字出口同时,手向上一扬,只听一阵嗖嗖声响,乱箭齐发,射向那些汉子。

柳家寨众人猝不及防,没料到官兵二话不说便动了手,连忙用刀剑拨打来箭,已有五六人中箭丧命,余下的也大多带伤。又是一阵乱箭,眼看只留四五名武功较高的还在支撑,那大当家的红了眼,挺刀飞身冲向那名将军,将军身旁几名随从持长枪敌住。

唐宁藏身草中,眼见众官兵将柳家寨众人分散包围开来,那几人武功虽远高于官兵,却是一人要面对对手七八人,何况有的已带伤在身,虽然苦斗之下,伤了几名官兵,但终是不敌。不多时,柳家寨已只留三人,那大当家的见弟兄伤亡殆尽,激怒之下大吼一声,刀光一闪,砍翻一名官兵,飞身上马,直朝将军冲去。

那将军急忙带马退后,两旁随从护在身前,那大当家的杀红了眼,大声呼喝,顾不得自身防护,招招用险,已是拼命的打法,挥刀将两名随从砍下马来,身上也挂了几处彩。

只见两支利箭直向那大当家的背心射去,他兀自不觉,眼见箭将及身,斜刺里冲出一人,扑在他身上,两支箭尽钉在那人背上。那人狂吼不止,挥刀乱舞,被官兵一枪刺中肩窝,挑将起来摔在地上,离唐宁隐身之处不远,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显见死了。那大当家的和余下一人苦斗一阵,寡不敌众,不多时也尸横在地。

那将军大声命令:“留下几个人收拾,余下的弟兄,跟着本将军去领赏。”那随从随声附和道:“将军今日剿灭盗匪,实是奇功一件,指日定会高升。”

那将军道:“这都是众弟兄出力,上报朝廷,人人有赏。今夜我做东,请众弟兄到太白酒楼喝酒去。”众官兵齐声欢呼,分派人手打扫战场,余下众骑呼啸而去。

唐宁见尸横满地,惨不忍睹,心里叹一口气,便欲离去,忽见身前那人动了一动,脸转了过来,跟着又晕了过去,此人受伤极重,竟还未死。

唐宁认出此人正是适才劝说大当家的留意之人,看上去此人并不为那大当家的所喜欢,没想到他竟会舍身救那大当家的,却是个重义之人。唐宁有心救他,见那几名官兵正在刨一个大坑,看来准备掩埋死尸,便悄悄爬前几步,将那人慢慢拖入草中,退出数丈,见那人流血不止,草中留下了一条血线。

唐宁心道须得尽快寻一个安全之所,四周看一看,见大树树叶繁茂,倒是不错的安身所在,便将那人轻轻抱起,奔出数十丈,攀上一棵大树,拨开树叶,见那些官兵将死尸的头颅尽数割下,再将无头的身躯抬到坑中掩埋了,乘马离去。

唐宁这才从树上下来,取金疮药为那人包扎伤口,见他仍是昏迷不醒,便负在背上向西南方向奔去。奔得许久,一直到得终南山脚之下子午谷口,唐宁这才放慢脚步,寻了一个山洞将那人放下。

这山洞隐蔽在山坳,极是隐秘,洞里尘土很厚,却摆着两个小泥娃娃。

唐宁轻轻将泥娃娃的灰尘吹掉,再摆回原处,原本便是唐宁之物。

不远处便是唐宁家所在的村落,这洞乃是唐宁小时玩耍时发见。唐宁那时只有八岁,梳两个总角,穿一身石青小袄裤,脸还是圆圆的,一日午间到村西的四爷爷家学拳脚。唐宁出了门,见四下无大人,不肯走大路,反绕到房后,翻过一个荒园,抄一条林中的小路向西跑来。

唐四爷的武馆临近官道,唐宁还未出林,听得一阵马蹄声由北至南而来,夹杂着小孩子的哭声。唐宁连忙躲到一片土坡后的长草中,见一辆马车狂奔而来,相距不到一箭之地,四骑马紧追不舍,马上各有一名劲装大汉,蒙面黑衣,手执强弓,向车中射来。马车刚刚冲上坡,左边的马着了一箭,负痛一跳,车子一歪,摔下一件物事来,骨碌碌滚到道边的深沟里。听得车里一声撕心的惊喊“儿啊……”,那马车直冲入子午谷里。

子午谷口有官军驻守,那四骑马齐齐停下,其中一名黑衣人沉声道:“三位贤弟,上次谷中突袭得手,今天恐怕要惊动官军,穷寇就莫追了。我看从车里摔下的象一个小孩,应是逆党贼子,我们除了小逆子,也算一大功劳。”

那三位应声道:“二哥所言极是。只是这沟里草长,须分头寻找。”四人下马各持长剑从三面向沟里打草寻找。只听草中一阵轻响,为首的黑衣人发一声啸,扑将过去,“叮”的一声,草中伸出一支剑,将那黑衣人的长剑格开,一团灰影随之而起。

唐宁远远的伏在草中,大气也不敢出一声,见草中站起一位道人,年纪四十开外,头扎三髻,颔下留一绺胡须,右手执剑,左手抱着的小孩看样子已昏厥过去。

那道人左右一瞥,已见被四人围定,淡淡一笑道:“你们四人,是哪门哪派的无名鼠辈,居然甘心为权阉作走狗。今日遇见老道,还不快滚。”

那为首的黑衣人眼珠一转,收剑回鞘,拱手作礼道:“终南前辈误会了,我们弟兄四人只是村中王员外家的护院,这个小孩是我们王员外的小女,刚在路边玩耍,却被车上人抱去,所以才追上来。”边讲边移前半步。

唐宁离得四五丈远近,这些话听得清楚,这村里根本没有甚么王员外,那黑衣人分明说谎。唐宁虽幼,也知道做人要以诚实为本,听那黑衣人说谎,打心里厌恶。

那道人也冷笑道:“老道活了四十几年,从没听过这样的鬼话。若真象你所讲,又怎会在急着追人之时黑衣蒙面,打扮一番?那辆车里分明是韦大人的家眷。你既然认识我老道,便不会是什么护院。”

那黑衣人心中一颤,反更挺胸跨前一步大声道:“前辈只是远远看见,便一口咬定,岂不是欺压晚辈么?那辆车里是什么人我不知道,但这小孩分明是我们王员外家小姐,她有颗痣长在左耳。”

那道人不觉低头一看,才一低头兀自警觉,急抬眼见三道乌光袭来,一道奔胸口,却有两道是奔着那小孩,同时背后三支长剑已到,分攻背心和左右三处大穴。若论那道人的武功对付这等突袭本不在话下,只是抱了一个小孩,颇为不便,那黑衣人用心阴毒,三支暗器倒有两支是打向小孩。那道人避开了三支暗器,右腿却着了一剑,伤口黑色,原来那黑衣人连剑上也喂了毒。

为首的黑衣人见一击得手,顿时大振,拔剑助攻,高声道:“三位贤弟,今日结果了贼道,便是天大的功劳。”四人团团围定那道人,轮番攻击,叮叮当当尽是长剑相交之声。

不消一刻,只听一声清啸,剑声顿止。唐宁悄悄再抬起头,见那道人浑身带血,手中剑尖犹在滴血,身边倒下了两个黑衣人。距离两丈开外,为首的黑衣人右耳被削去,半边脑袋全是血,手中剑已被击飞,止扣定三支暗器,另一名黑衣人腰部中剑,伤势极重,两人相互搀定与那道人对峙,一步一步退上坡去,骑马逃走。

那道人见两人逃走,也慢慢坐下,将手中的孩子放下,取药敷好腿上伤口,重新站起将剑挑开黑衣人的面罩,摇摇头显见不认识,回头抱起小孩吃力地向东走出沟来。

唐宁一直爬在草中一动不敢动,这时见那道人向这边越走越近,吓得扭身便跑,才跑出一截,听得哇的一声哭,不觉停下步来,回头看是道人怀中的小孩哭出声来。唐宁望见是一个四五岁大的女孩,头顶两只小辫已散,白衣上沾满血迹,两眼是泪,看着道人才哭出一声便不敢再哭,只低声抽泣。

唐宁看着那女孩,也不跑了,远远的站定。

那道人招招手道:“娃娃,你过来。”

唐宁迟疑着走近,离了一丈远不敢再靠近,向道人问:“大伯伯,小妹妹没有受伤吧?”那女孩见走来的是一个小男孩,脸上还粘了一大片土,不由得收住了哭,嫣然一笑。

那道人问:“娃娃,你是这村子里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