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辑 柔软的耕耘(2 / 2)

境明,千里皆明 林清玄 19717 字 2024-02-19

香严童子又说:“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佛陀印证了我的修行,赐给我“香严”的名号,尘俗意气一时消灭,自性妙香周密圆满,我就是从香气的庄严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佛陀叫我报告如何圆满通达佛法,如果依我所证得的,以香气的庄严为第一。)

从香严童子的修行过程,我们是不是心开意解,对佛教要烧香,并且要烧好香,有更深的认识呢?像“沉水香”就是现

在我们说的“沉香”,因其生长期很久,成树后外朽心坚,置水则沉入水底,故而得名。从前的人要烧沉香很不容易,只有富贵人家才行,现在沉香已经很普及化了,我们应该烧好的沉香,不要烧粗制滥造的香。

一炷好香带给我们心灵的力量,胜过一大把普通的香。

因此,台湾民间谈到有福报的人常说:“是伊祖公仔烧好香。”不是没有道理的,常烧好香,心定意澄,香光庄严,福气必会随香气而至。祖先烧好香都可以带给子孙大福报,何况是由我们自己烧香来供养佛菩萨呢?要是烧香的时候,还能仔细观照香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也观照自性的香气,就更殊胜了。

辞典里,对“香严童子”的解释是:“由悟香尘,严净心地,得童贞行,故曰香严童子。”三复斯言,感觉上香严童子就站在我面前这一缕沉香的最高远处,对着众生微笑,天真、明净,全身都沐浴在香气里。

<h2>快乐无忧是佛</h2>

当我们读到了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真是令人深深地感动,对于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是无与伦比的教化,像我们在生活里还有许多的烦恼、不安、忧伤,心灵中充满了喧闹、哀愁、骚动的人,哪里配谈什么是佛呢?

我们先不要说学佛,光是说学习快乐无忧好了,一个人如实地生活,才知道“快乐无忧”四个字是多么艰难。

信仰佛教最虔诚的西藏人民,他们互相问候的话,不是“呷饱也未?”,不是“恭喜发财!”,而是“吉祥如意”。人人在见面或分别时,总是双手合十,互道:“吉祥如意!”我觉得,吉祥如意与快乐无忧很相近,但犹不如快乐无忧那样的浅白。

我们现在来看“快乐无忧,故名为佛”的出处,我且用分行来重排四祖道信这一段对真要的开示: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

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

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快乐无忧乃不是感官欲望满足的层次,而是任心自在,遇到任何的因缘都是佛法的妙用,这是万里无云,浩浩青天的境界。也是达摩祖师说的: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求悟。

当牛头慧忠禅师说:“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有源律师说:“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慧海说:“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饿来吃饭,困来眠。”曰:“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南泉普愿禅师快圆寂时,弟子问他:“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他说:“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弟子说:“我可以随师父去吗?”他说:“可以,你如果要跟我去,别忘了衔一茎草来!”——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洪州水老和尚说:“自从一吃马祖蹋,直至如今笑不休。”——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云门文偃禅师说:“日日是好日。”——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沩山灵佑禅师说:“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譬如秋水澄澄,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黄檗希运禅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仰山慧寂禅师说:“我这里是杂货铺,有人来觅鼠粪,我亦拈与,他来觅真金,我亦拈与。”——这是快乐无忧是佛。

我们看历代祖师,真的是个个活泼纵跳、生意盎然。快乐无忧,这种无忧不是来自后世极乐的期待,而是今生生活的承担,是如实地接受生活,要在今世,甚至此时此刻就无忧。

因此,有人问石头希迁禅师:“如何是解脱?”

他说:“谁缚汝!”

(没有人绑你,为什么求解脱呢?)

“如何是净土?”

他说:“谁垢汝!”

(没有人污浊你,为什么求净土?)

“如何是涅槃?”

他说:“谁将生死与汝!”

(没有人给你生死,到哪里求涅槃呢?)

无时不是解脱之境,无处不是净土的所在,永远都在涅槃之中,长空不碍白云飞,好一个快乐无忧是佛!

<h2>人间游行</h2>

读《阿含经》,最常从眼前跃起的是四个字:“人间游行”。

佛陀成道以后,在人间各处游化,有时也到天上去说法,在《杂阿含经》最后一部分,都是佛陀为鬼神说法的记载,很有意思的是,佛对“天子”说法总是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天子们则都是在半夜来请佛陀开示。而在佛为夜叉鬼、针毛鬼、鬼子母等百千诸鬼说法时,都是佛陀在“人间游行”,晚间接受鬼的供养,住在鬼所变化的居处。

经典一开始的时候,都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国人间游行……”

我很喜欢经典这样的开头,光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人间游行”这几个字就够令人沉思了。

《增一阿含经》的《听法品》里,曾记载佛陀到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帝释问佛:“为用天食?为用人食?”

佛言:“用人间食。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于是,佛在天上就吃人间的食物(在天人想来,是十分粗糙的东西),共吃了三个月,娑婆世界的众生很想念佛,优填王首先用栴檀木刻佛像,波斯匿王首先用黄金塑佛像,传说这是佛教有佛像的开始。

经上还有一位佛的弟子,死后升天,忆念佛陀,以神通力变化到佛面前,可是他的身体却站不起来,他细致的身体如酥油一般软瘫在地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佛陀教他把身体变粗糙一点,才能在人间站立。

相对于六道里的天道、阿修罗道,乃至于鬼王,人都是非常粗糙的,吃的食物也很不佳,这真是无可如何的事。

不过,当我们想到佛陀选择在人间成道,并且乐于在人间游行,即使住在辉煌的天宫,仍然与我们一样吃着人间粗糙的食物,光是如此,就值得我们感恩,因为仅仅“人间游行”四字就有深刻的大慈悲在。

我们也是天天在人间游行,可是我们做了什么?又想选择什么呢?

<h2>人间英雄</h2>

英国作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里,这样界定人间的英雄:

“大勇无畏,勇中有温柔之情的人。”

“独具慧眼,达于永恒深处的人。”

“以生命火,来照亮真实之光的人。”

“甘于沉默,不爱自我炫耀的人。”

“情智交融,有似云雀般欢愉的人。”

“自我节制,因节制而高雅的人。”

“喜爱无限,公然向死亡挑战的人。”

“天真自然,明亮一如赤子的人。”

“生而忠诚,因忠诚而伟大的人。”

“洞察明锐,以直觉便能看见神圣的人。”

……

这些话,使我们知道英雄何以为英雄,而这些特质,都是大乘菩萨的特质,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吧:菩萨,正是最伟大的人间英雄!菩萨行,正是最高远的英雄行径!

菩萨与一般人间英雄最大的不同是,菩萨从不以为自己是英雄,而是随顺在众生之中,与众生同样地仰望。此外,菩萨不求世间的名利与权位、菩萨不被时空所拘限。

菩萨有无边的胸怀,但不认为自己的胸怀够广大。

菩萨有无尽的慈悲,但不以为自己的慈悲够深切。

菩萨有无量的智慧,但不以为自己的智慧够宏伟。

菩萨有无限的柔软,但不以为自己的温柔够细腻。

菩萨是人间英雄,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但菩萨之所以为菩萨,是在他的无求、无私、无怨、无悔、无住、无着。

英雄的成功,是时代与环境改革的标帜,是在无数凡夫的枯骨上站立的。

菩萨的成功,是使凡夫都成为菩萨,使最苦难之地,犹有最高洁的心灵,使最烦恼浊恶之地,也变成最清净殊胜的国土。

英雄,是历史的旗帜。

菩萨,是永恒的诗歌。

英雄,是浓云中的闪电人,是危崖间的走索者。

菩萨,是温暖柔和的日月,是架在危崖间让人走过的桥梁。

英雄的歌谣总是写在书册,以美人的幽魂镶边,用醇酒的醺陶作注。

菩萨的诗章则是流在空中,用智慧的馨香做油,以慈悲的清净为火。

不断地燃烧,却不留形骸,成为永恒蓝天的一部分。

<h2>风从哪里来?</h2>

在《景德传灯录》里记载,六祖慧能在南方避难很多年后,有一天来到南海法性寺,晚上就在走廊上打地铺。突然吹来阵阵夜风,把寺庙里的刹幡吹得喇喇作响,有两名和尚看见了就争论起来。

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说是“幡动”,争了半天没有结果,六祖看他们争得满头大汗,就说道:

“风幡非动,动自心耳!”

寺里的方丈印宗法师听见了,大吃一惊,请他到方丈室,问取风幡之意,知道慧能是非常人。一问之下,才知道六祖在眼前,立即执弟子之礼,请受禅要,六祖的禅风就从这时起大为兴盛。

“风幡非动,动自心耳!”也有许多经书写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译成白话则是:“动的不是风,也不是幡,而是我们的心啊!”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因为对眼睛而言,看到旗子动是一种“真的现象”,而使旗子动的因是风,风却是不可见的,风如果不动,旗子也不会动,旗子如果不动,眼睛不会随之而动,而驱使眼睛去看的根源则是在心呀!

如此追究起来,动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它随着因缘变灭,缘起时动了,缘灭时就静了,并没有一个实体。所以并不是说风不动或幡不动,而是在风与幡飞扬的时候,唯有不动的心可以检验它,如果心随着动起来,就会随风、随幡而散乱了。

为什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因为风是非常柔软的,幡也是非常柔软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比这两者更柔软,就是自己的心。心如果柔软,就可以简单地检视风的动或幡的动,心如果刚强不清明,看到风动就是风在动,看到幡动就是旗子在动,就不能保有觉性了。

在佛经里,经常用到“风”的意象,例如佛经里说到,宇宙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各具有坚、湿、暖、动之相,凡是有动相,都是风。人身也是由地、水、火、风所合成,人的出入息和身体的转动都叫作风。

这种意象最有名的就是“八风”,八风又叫“八法”“八世风”:

一、利:利乃利益,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二、衰:衰即衰灭,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三、毁:毁即毁谤,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四、誉:誉即赞誉,因喜其人,以善言赞誉。

五、称:称即称道,因推重其人,在众中称道其善。

六、讥:讥即讥诽,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七、苦:苦即逼迫的意思,是说遇到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乐:乐即欢悦的意思,是说遇到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这八种法因为能牵动我们的爱憎、“煽动”人心,所以叫作八风。一般凡夫不能免于被八风吹动,甚至倾倒,唯有安住正法,不为八风所惑乱的人,才可以做到“八风吹不动”。

我们的身心只是一面幡旗,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加身的时候,我们就随之飘动了,并且只要有风,我们的飘动就永远无止期。

那么,风从哪里来?

风是从无始劫以前的生死吹来的,叫作“业风”。

《大乘义章》里说:“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以风譬喻业力,且说众生因善恶业力漂流在生死的大海中,就像风吹枯叶或船舶一样。

当业风吹的时候,我们不能阻止风,只有从心来止息,使心不动,那么,“于苦不倾动,于乐不染着”,不管吹来的是什么风,也都不要紧了。

宇宙的风是永远不会停息的,它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吹来,吹向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此刻我被吹着了,让我坦然地迎向风,用一种无为的姿势。这使我想到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的两句动人的话:

不要制止风,愿将此身化为风;

不要制止雨,愿将此身化为雨。

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h2>时空寄情</h2>

拜《梁皇室忏》时,在每一段礼佛之后,都会礼拜两位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无边身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大家熟知的,无边身菩萨却不是这么有名,据说他是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的人,随行的二十五位菩萨之一。

我第一次诵到“无边身菩萨”的名字,心头震了一下,就好像第一次听到“无尽意菩萨”“虚空藏菩萨”“无量慧菩萨”等菩萨的名字一样,有着景仰而且浪漫的联想。

没有边际、不可斗量,这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它并没有一个断灭的相,所以,从很远很远以前而来的轮回叫作“无始劫”,而能使我们顿然从无始劫得到解脱的阿弥陀佛,叫作“无量寿佛”,至于那不可知的未来,则是说“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人能投生到净土,是投生到“无量光明”里去,反过来,如果堕落到最悲苦的地方则叫作“无间地狱”。

佛教的时空观点是非常广大的,相对起来,人的身命就十分渺小,在轮回生死大海中浮沉的我们有如一粒浮沤,抬眼看到宇宙的无限广大,我们则有如一丝微尘。

法界是如此广大无边,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说:

诸佛体用无差别,如千灯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无有边,应物现形如水月。

无边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动等虚空;

如来清净妙法身,自然具足恒沙德。

那是在说明成正觉的佛陀,智慧是以无边的法界为内容,有着无边无量的智慧。也是说明了佛的佛智、佛德、佛法广大无际,在《华严经》里说:

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

无取无起永寂灭,为一切归故出世。

诸佛法王出世间,能立无上正教法,

如来境界无边际。

佛的智慧、慈悲、愿力是无限量的,遍满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法界。可是菩萨就不同了,他不能像如来那样广大,于是面对时空之无边,有时会益见自己的渺小、无能,与无奈。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智、道的意思,萨埵则是众生、有情之意。因此,菩萨是“大觉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行各种波罗蜜行。

在法界里,菩萨的范围是有限的,以轮回说,菩萨的身命是有限的,可是,菩萨用慈悲、智慧、愿力、实践来使自己通向无尽的世界,像无边身、无尽意、虚空藏、无量慧等菩萨都是这样的吧!寓无尽于有限之中,有限则成为无尽,于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时空虽是无边的,但菩萨是“在无限的时空中寄情的人”,他的情由缘而起、因愿而生;他的情以智慧为胜,以陀罗尼为总持,故能投身于尘世而不染于世尘;他的情以大悲心与大慈心为本质,他爱念一切众生,随其所求而饶益,拯救拔济,使众生离开苦难。

在大时空中,菩萨留下一丝有情,希望有缘无缘的众生都能牵住这条能断而不愿断的金丝走向菩提之路。

在那如明镜照像、如大河长流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情感里,菩萨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尘世的污浊中,菩萨的大有情是一道净光。

在日下的江河里,菩萨的大有情是中流砥柱。

在举世争逐堕落的世界,菩萨的大有情是超越与拯救之力。

让我们也寄无尽之意、无边之身、无量之慧于有限的时空之中吧!

这样想着,我念“南无无边身菩萨”的名字时,心中开朗而广大,觉得如来的足迹并不是那么渺不可得,而菩萨的慈悲也如在目前了。

<h2>出山与入山</h2>

有一次在板桥一个雕刻佛像的师傅家里,看见一尊取名为“释迦出山”的雕像,使我深深地被震动。

这尊释迦牟尼佛的雕像,据雕刻师表示,是来自于南传佛教的泰国。佛陀由于长期在山中修道,使他骨瘦如柴,皮紧紧地包覆着骨头,而胸前的肋骨一根一根在胸前浮现,下巴尖瘦,长胡子微抚前胸。最惊人的是,佛陀全身的血管因为消瘦的关系,呈不规则地包裹着身躯——那已经是人的消瘦极限了吧!

另外,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佛陀的眼神清澈而辽远,他的嘴角挂一抹平和的微笑,他跏趺坐着的双腿稳若磐石。有一股坚毅强大的精神力自那瘦得不能再瘦的身躯散发出来。

那雕刻师告诉我,他把这尊佛像放在工作室有很深的用意,他说:“我现在雕的佛像都是万德庄严、法相圆满,有时候会忘记佛陀曾经那样艰苦卓绝地修行。无知的人看到一般佛像的相貌,说不定会以为长得好一点、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就像佛陀了,每次看到这尊‘释迦出山图’,在下刀的时候,我就不会忽略佛陀曾经以这样的面目出山!我觉得只要多看这尊佛像一眼,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佛像。”

听到雕刻师的说法使我生起无限的敬佩,想到台湾早期的雕刻大师黄土水也雕过一尊“释迦出山”,虽然瘦弱,却仙风道骨,气血温润,我想那是世尊已经走到人间来了。

“释迦出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对现代的修行者,我们时常犯的毛病是把悟道看得太容易,如果悟道是如此易得,释迦就不必示现六年的苦行;另外一个毛病是过于入世,而忘失了精进的道心,如果生活的作务可以取代行持,世尊也就不必示现入山了。

佛陀的入山与出山,应该不只是表面的雪山,也代表了心灵的雪山,一个人要走出心灵的雪山,必须先深入雪山,没有入就不可能出,此是释迦出山的示意。

关于出山与入山,永嘉玄觉禅师曾有一段精辟的话,他说:

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若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

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

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

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永嘉的这段话,看起来是在强调见道比见山重要,那是由于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识道,住山无益,而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识道,人间也有寂灭之境。他说的“见道忘山”并没有贬抑山的意思,只是在厘清修行的心比修行的处所重要得多。

永嘉玄觉也是从山里出来的,他早年住在龙兴寺,看到寺旁有一座山岩,就在岩下自己盖了一间禅庵,在其中艰苦修行,《高僧传》说他“丝不以衣,耕不以食”,独居研习,最后自证自得,才出山到曹溪找六祖慧能印可。他留下了一首《证道歌》,传颂千古,不仅是很好的修行指导,也是极感人的文学作品。

对于出山与入山,他还说:“智圆则喧寂同观,悲大则怨亲普救……若知物我冥一,彼此无非道场……若能慕寂于喧,市廛无非宴坐,征违纳顺,怨债由来善友矣!”

对智慧圆满的人来说,喧闹的城市与寂静的山一样,对悲心广大的人而言,怨敌和亲友都应该普遍救度。所以,要“物我冥一”,要“慕寂于喧”,到那时候,出山与入山就没有差别了。

我时常想,居住在城市修行的人不应该忘记释迦的入山,而在深山中修行的人则不应忘记释迦为什么出山。前者是般若的得证,后者是菩提的洋溢,都是一样重要的。

佛陀的入山与出山,都有着深切的教化与寓意!

<h2></h2><h2>数字菩提</h2><h3>一箭过西天</h3>

奔马的速度很快,可是快不过时间。

飞燕的速度更快了,也一样快不过时间。

刹那刹那的念头更快更急,还是不如时间。

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东西快过时间,所以春天来临的时候,犹如奔马脚踩飞燕,是挡也挡不住的。

但人在开悟时的感觉,或可与时光比拟,禅里说“一箭过西天”,是指心性遥远、崇高而绝踪迹的境界,超越了语言、心得、时空,无任何迹象可循。

<h3>二大庄严</h3>

当我们看见一朵花开启,那是庄严。

当我们看到一枝草挺立,那也是庄严。

智慧从黑暗中开悟,犹如晨曦中的花开。

定力在波动中不失,仿佛风雨中不倒的青草。

有动人之美的是智慧,这是“第一义庄严”。

不随恶境波折的是福德,这是“形相庄严”。

《大般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

菩萨之庄严,那是由于世界未来如是庄严。

<h3>三清净</h3>

释迦牟尼佛指着大地,大地全部变成紫金色,他对弟子们说:“心净,则国土净。”

——我的世界本来就这样清净,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

“清净”有心、身、相三种,对于这世界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是“心清净”。

心清净了,能常得化生,不再轮回,叫“身清净”。

身心清净了,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清净的世界,这是“相”清净。

看曦光中的树枝,翠绿如斯,感到就与自心的清净无异。

<h3>四不思议</h3>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发现,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是太有限了,就是一朵黄花从田野中开放,它所依凭的力量,人也不能完全了解。

所以,佛说,世上有四件事是人不可思议的,众生的生死不可思议,世界的生成及始终不可思议,龙的意念不可思议,佛的清净境界不可思议。

既然一切都不可思议,让我们路过田园时仔细地欣赏一朵花吧!让我们在静寂的夜里不要思议,回观自己的心吧!

<h3>五色五智</h3>

从前在印度,僧团不得以青、黄、赤、白、黑五色制成法衣,认为这五种颜色是华美之色,是庄严极乐净土的颜色。

五色是法界体性、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等五种智慧的象征。也是信、进、念、定、慧五种力量的代表。

到了中国,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结合,与地、水、火、风、空五大相通,成为宇宙的根本元素。

每一种颜色都是伟大的,因此树上一粒鲜红的李子中,也有大化的奥秘。

<h3>六窗一猿</h3>

释迦牟尼佛拿起桌上的一条宝花巾,打六个结,对弟子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同一本性,因妄相而有六种不同。

这就好像一个房子里有一只猿猴,从六个不同的窗子看进去,仿佛是六只猿猴,其实只有一只。

很多人在某一个特别的时空都会看到那只猴子,但是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跳窗进去,抓住那猴子。

抓住猴子再从窗子看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

<h3>七情六欲</h3>

凡人说的七情六欲,是从佛经来的。

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七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叫“六欲”,是凡夫对异性具有的六种欲望。

七情六欲原无好坏,沉沦了就堕落,清净了就超越。

可惜沉沦者众,清净者寡。

<h3>八功德水</h3>

佛经里,把很好很好的水叫“八功德水”。

是说水具有八种功德、八种殊胜:

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善根。

包围着须弥山的七内海,还有佛净土的水都是八功德水。

其实,在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有这样的水,今天路过犹澄明的澎湖内海就有这样的感慨:许多地方没有八功德水,那是因为当地的人没有功德了。

一个地方的水开始污染,表示人心已先污染了。

<h3>九品莲台</h3>

《观无量寿经》里说到,人如果求生净土,死后会依其善根因缘去往生净土,净土分为九品,人则从莲花里化生。

人从莲花里生出,想起来就令人感动,可是莲花那么柔软,要多么柔软的人才能安住呢?

在这波动烦恼的人间,有时觉得能住在草树围绕的茅屋,心中没有烦恼,就是净土了。

<h3>十界一念</h3>

佛法里把世界分成十界: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前六界是凡夫的迷界,后四界是圣者的悟界,所以称为“六圣四凡”。

十界看来很遥远,其实很近,“十界一心平等”“十界互具”“十界一念”。

所以说人身难得,生而为人是珍贵的,因为十界都在我们的心中,偶尔抬眼看人间,总看到悲喜的演出,这时就会想:超凡入圣吧!可是看到苦难不能解救,就会想:超圣入凡吧!

<h3>十一面观音</h3>

以观世音菩萨的形相,看了最令人心惊的是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有十一张脸,顶上的佛面表示佛果。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而生慈心,大慈与乐。左三面嗔面,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暴出,见净业者发赞叹,劝进佛道。最后一面大笑,是见到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使其改恶向善。

十一面观音其实是人间相的总和,令人深思,其慈如山,其悲似海,而他的生气与爆笑,何尝不是深刻的示现呢?

<h3>十二因缘</h3>

佛经的根本教义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是说生老病死一切的苦恼是从无明开始的,而一个人如果要灭除人间的苦,就要灭去无明与渴爱。

人生在这个天地,有哭有笑,有血有泪,看起来是多么奇妙,可是这奇妙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想要停止生死轮转,就要从此刻开始!

<h2>柔软的耕耘</h2>

童年时代,家里务农,种了许多作物,不管是要种什么,父亲带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松土地。

如果是种稻子或甘蔗,就用牛犁,一行一行地把土地翻过来,再翻过去,最少要把两尺深的硬土整个松过一遍。父亲的说法是:“土地是有地力的,种过的土地表层已经耗去地力,所以要把有地力的沙土,从深的地方翻出来。而且,僵硬的土地是什么作物也不能种植的,柔软的土地才是有用的土地。”

如果是尚未种过的土地,就要用锄头松土,因为怕牛犁损坏了。先要把地上的杂草拔除,然后一锄一锄地掘下去,掘起来的土中夹着石头,要把石头拾到挑篮里。这些石头被挑到田畔去做水圳,以利灌溉和排水,并保护土地。

第一次耕种的土地要掘到四尺深,工作是非常繁剧的。

“为什么要掘这么深?”有一次我问父亲。

他说:“不管是种什么作物,根是最要紧的,根长得深,长得牢固,作物的生长就没有问题。要根长得深和牢固,就要把石头和野草的根彻底地除去,要使土地松软。土地若是不松软,以后撒再多肥料也没有用呀!”

童年松土的记忆深埋在我的心里,知道强根固本的重要,但若没有柔软的土地,强根固本也就成为妄谈。人也是和土地一样,要先把心地松软了,一切菩提、智慧、慈悲,以及好的良善的品性,才有可能长得好。即使是年年长好作物的农田,也要每年搓草、松土,才能种新的作物。

因此,一切正面的品德,最基础和根本的就是有一颗柔软的心。

柔软心在佛教的经典里常被提到,例如把十地菩萨的第五地称为“柔软地”。如来常教我们要有柔软的心、柔软的行为、柔软的语言;要柔顺、柔法、柔和忍辱、柔和质直。

例如在《法华经》里,佛就说柔和忍辱是如来的心,如果一个人有柔和忍辱的心,就可以防止一切嗔怒的毒害,如衣服可以防止寒热一样。佛说:“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

例如在《大集经》里,佛说:“于众生中常柔软语故,得梵音相。”因而把如来温和柔软的声音,称为清净殊妙之相。

什么是柔软心呢?就是不执着、不染杂、不僵化、能出污泥而不染的心。是指慧心柔软的人,能随顺真理,既能随顺人的本性不相违逆,又能与实相之理不相乖违。所以在《十住毘婆沙论》里说:“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那么,柔软心也可以说是不二的心,不分别的心,清净的心。

有柔软心的人才能真正地生起道德,也才能以这种柔软使别人生起道德。贤首菩萨曾说:“柔和质直摄生德。”意思是慈悲平等,质直无伪的人,才能摄化众生进入正法。

我们都知道,佛教里以清净的莲花,作为法的象征。莲花的十德里第五德就是“柔软不涩,菩萨修慈善之行,然于诸法亦无所滞碍,故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以,莲花也叫作“柔软花”。

据说在天界最鲜白柔软的花曼殊沙华,也叫作“柔软花”。不知道莲花与曼殊沙华是不是相同,但是把人间天上最美的花都叫作“柔软花”,可以见到其中深切的寓意。在西方净土诞生的人不也是在莲花上化生吗?可见,柔软,是独步于天上、人间、净土的。一个真正柔软心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出入自在。传说地藏菩萨在地狱行走的时候,焚烧人的烈焰,一时之间都化成柔软美丽的红莲花来承接他的双足呀!

有柔软地才会耕耘出柔软心,不是来自印度的观念,中国本来就有。

传说老子的老师常枞要死的时候,老子去问法,请老师说出最后的教化。

常枞缓缓张开嘴巴,叫老子往嘴巴里看,问老子说:“你看见什么?”

老子说:“我只看见舌头。”

常枞说:“牙齿还安在吗?”

老子说:“牙齿都没有了。”

常枞说:“这就是我给你上的最后一课。”

老子又问:“而今而后,我要向谁请教?”

常枞说:“你要以水为师,你可看河床的石头虽然坚硬无比,不久就被水穿成孔、流成槽了。”

说完,常枞就仙逝了。

这是中国古代讲柔软心的动人故事。常枞“以水为师”的教化可以和佛圆寂时说的“以戒为师”相互比美。以水的柔软为师,能知道天下最坚强的就是柔软;以戒的清净为师,能知道天下最有力量的是清净。

老子以水为师,说出了千古的真意:“守柔曰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是通达柔软心的真实开悟者。

柔软的水才能千回百转,或成平湖、或成瀑布、或成湍流,天下没有可以阻挡的。柔软的土地才能生机绵延,或在平原、或在奇峰、或在污泥,都能展现生命的活力。柔软的心才能超越人生世相,或处痛苦、或陷逆境、或逢艰危,都能有着宽容、感恩、谦卑、无畏的心情。

故知柔软心是觉悟、是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成就一切法门的根本心,也是一切法门成就的境界。

当我们说到修行,修行就是不断地松土、除草、捡石头,使土地维持在最好的状况吧!土地如果在最好的状况,随便撒一把种子,生机就会有无限的绵延。

童年松土的时候,时常会踩到石头跌伤,锄伤自己的脚踝,被虫蚁咬肿,甚至偶遇西北雨,回家就感冒了。但只要知道那是使土地柔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就能安于刺痛、锄伤,与感冒。

每年,在土地完全翻松的时候,我站在田岸上,看着老牛吃草,白鹭鸶在土地上嬉戏,就仿佛已看见黄金色的稻子在晨风中点头微笑,看见了油菜花嫩黄的颜彩上有彩蝶翩翩,看见了和风吹抚在翠绿的芋叶上,夕照前的晚霞横过天际……

在土地翻松那一刻,我们已看见收成的景致呀!一个人有了柔软心也如是,仿佛闻到了《法华经》说的“花果同时”的芬芳!

<h4>e</h4><h2>琉璃王的悲歌</h2>

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是佛陀初传教法时最大的护法。他在年轻时非常欣羡释迦族男女的俊美,因此渴望娶一位释种少女做王妃。

他派人到迦毘罗卫国的释迦族去提亲,由于有一部分释迦族人不肯将贵女嫁给邻国,最后把摩男家中婢女所生的女儿送给波斯匿王为妻。

这个出身卑微的婢女之女,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胜鬘夫人”。胜鬘夫人非常贤慧,十分得到国王的宠爱,不久生下一个儿子琉璃王子。

琉璃王子幼年时代就常随母亲返回娘家迦毘罗卫国。由于释迦族的人都知道他母亲出身贫贱,常在暗地里取笑他,称他为“婢子”。他长到八岁的时候,奉父王之令到迦毘罗卫国学习射箭,经常被以白眼相待,甚至被怒斥,加深了他心中的仇恨。年轻的王子于是发下恶愿:长大继承王位以后,一定要消灭释迦族。

波斯匿王过世后,王位传给琉璃王。他每次一想起童年的遭遇就心如刀刺,为了消多年之恨,他大举率领四军(象兵、骑兵、步兵、战车兵)向迦毘罗卫国出兵。

佛陀预先知道这件事,独自站在琉璃王大军向迦毘罗卫国前进的街道大树下,等待国王及大军。挥军而至的琉璃王,看到佛陀无言地站立树下,想到父王生前是多么恭敬佛陀,他迟疑了一下,然后无言地带兵折返原路。

但是他的恨意并未随他折返,不久他的愤怒又爆发了。他再度率军出征,佛陀又站在路边的大树下,他的大军又折回去。第三次琉璃王发动大军,再一次看到佛陀。如是折回三次,琉璃王第四次发兵时,心里想:“如果这一次再看到世尊,从此就停止进攻迦毘罗卫国。”没有想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第四次佛陀并没有站在路上,琉璃王便大举挥兵攻掠了迦毘罗卫国。

经典上记载,琉璃王一共鏖杀了释种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这是极言其多),血流成河。他又捕捉了五百位端正美丽的释族贵女,要娶狎她们,被严峻地拒绝了,琉璃王更加嗔恚,把她们的手脚都砍断丢在深坑之中……释迦族的族人在琉璃王手中就像大海的泡沫般迅速地消失。

琉璃王的杀戮非常彻底,差不多灭了释迦一族。复了仇的琉璃王十分畅快,终日饮酒欢娱。到第七天,他率领诸兵众和诸婇女到阿脂罗河畔娱乐,夜半突然刮起暴风疾雨,河水大涨。琉璃王、兵众、婇女全被水所漂没。

旋即,琉璃王的宫殿不知何故起火,被焚毁了。

琉璃王落入阿鼻地狱,更不在话下。

这个记载在佛教原始经典的故事,使我读了非常感伤。琉璃王以一个小时候的恶愿竟消灭了一个民族。释迦族则由于不诚实及鄙视,引来了难以想象的灾祸。可见人的心念是多么需要守护,一念的嗔恨及恶心,就像天火焚林一样,往往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琉璃王的身世固然是一出很大的悲剧,但更让我们感慨的是,释迦牟尼是伟大的觉者,他所属的种族释迦族,竟在他生前就惨遭屠戮而消灭了。就好像西方的圣人耶稣一样,从耶稣一出生,犹太民族就似乎注定了黯淡的命运,甚至到了近代,还是几百万的被杀害,连耶稣本人也被杀害,其悲惨并不亚于释迦族。

东西方两位圣人,他们种族的悲剧命运,里面一定有深刻的寓意与教化。我时常在长夜里,思索其中的命题,想到老年的佛陀悲伤地站在树下,预见了民族的灭亡;想到壮年的耶稣被赶到“骸骨之丘”,施以极刑,在忧伤的夕阳中看着自己人民的悲剧;我的心就悲绝而静默了,屋里只流动着空虚而喑哑的风。

呀!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命题呢?答案在哪里啊?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风里,也没有回答。

<h2>宫本武藏观斗鸡</h2>

在更高的地方

有一对眼睛

看着我们

买了一本日本的画册,其中有一幅画题目是“宫本武藏观斗鸡”,画的是日本的剑圣宫本武藏拄着他的武士刀,在庭院里看两只鸡正伸长着脖子相斗。

这幅画没有其他的说明,但是看了令人趣味盎然,联想到两只鸡的相斗,很可能是为了一粒米或一条虫,当然或许有更大的理由,例如争取领袖地位,或是求偶什么的。

宫本武藏的一生也是不断在相斗的,特别是当他被公认是日本剑道第一以后,各地的剑客都会来找他挑战,有时甚至没有什么理由,只为了“天下第一”这样的称谓。

宫本武藏一生里最重要的一次决斗,是和小次郎在海边比剑,小次郎的剑术被公认是唯一可以与他匹敌的,甚至有人说他的剑术比宫本武藏还好。但是,最后宫本武藏赢了,在他的传记里,说他的胜利是由于“无心于胜负”的缘故,在两个不相上下的剑手之间,“无心胜有心”。

有一本日本禅宗的书籍说,宫本武藏后期醉心于禅道,便是由于观斗鸡得到开悟,他悟到的是:“在更高的地方,有一对眼睛,看着我们。”这种说法难以查考,却十分引人深思。

在我们看到两只狗为了一块骨头,互相撕咬的时候;看到两群蚂蚁为了一块糖,尸横遍野的时候;看到两只斗鱼为了地盘,冲撞至死的时候……很少人会想到“在更高的地方,有一对眼睛,看着我们”。如果有一个更广大开阔的心,看到这种争斗,都能看清其中是多么愚蠢无知。

前几天,看报纸上的一则消息,有两个人为了争执一粒槟榔,竟互相砍杀,甚至闹出人命,就觉得人比斗鸡高明不了多少。

有许多人把人生许多宝贵的时光用在争斗上面,殊不知凡有争斗必有损伤,凡有争斗就会使思想陷入蜗牛角里,那时就会失去“更高的眼睛”了。

从前有两位武士在森林相遇,同时看见树上挂着一面盾,一位说盾是金的,另一位说盾是银的。

先是争执不下,继而相互对骂,再而拔剑相斗,最后各刺一剑,在倒下去的那一刹那,两位武士才看清了,原来树上的盾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银的。

虽然所有的是非不是像挂在树上的盾那么简单,但是为什么不先把盾看清楚呢?这种清楚的观点正是保有一对更高的眼睛,这一对眼睛可以让人理性对待,找出真相,平等思维对方的观点。

一个人要远离是非,远离争辩,远离仇视,或者不是那么容易达到,但是一个人愿意培养宽容,听听异见却不是很困难的,只看态度是不是恳切罢了。

“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宫本武藏争斗了一生,到晚年时才悟到“无心于胜负”的可贵,使他成为日本人心中不朽的剑圣、武圣!这是十分幸运的,大部分的莽夫,则多是争斗到死,还没有悟到那对更高的眼睛。

听说宫本武藏开悟以后曾手绘一幅“布袋和尚观斗鸡”,自题为“无杀者,无被杀者,无杀事”来表达自己三轮体空的境界,这幅“宫本武藏观斗鸡”就是“布袋和尚观斗鸡”的仿作,却涵藏了极深的涵义。

至死犹斗的人,必然会有痛苦挣扎的人生,含恨郁郁,像一只水中的斗鱼,一直到死,漂落鱼缸犹如落叶,但眼睛还睁着,因为关于一只斗鱼,它的智慧使它永远不知道和平相处的滋味!

<h2>可与不可之间</h2>

如果我们不去吃一根甘蔗

永远不会知道

那根甘蔗甜到什么程度

读佛教经典,有一点时常令我感到迷惑。

在佛经里,时常说到“第一义是不可思议”的,偏偏佛教有那么多的经典,一方面教我们如何思如何议,一方面又用许多象征、譬喻来描述,让我们去进入那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禅宗的典籍,则时常强调“法不可言说”,可是几乎每一个祖师都曾留下开示、公案,说了许多的话来强调那不可说,因此,最强调“不可说”的禅宗,在《大藏经》里竟留下了文字最多的论述。

这不是“以不可说之矛来攻不可思议之盾”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佛法真的不可思议,禅心真的是不可说吗?

“不可思议”曾出现在许许多多的经典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严经》与《维摩经》都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三十华严》里说到诸佛菩萨的智慧、解脱、神力,乃是言语思虑所不能及,所以列举了诸佛有刹土、净愿、种姓、出世、法身、音声、智慧、神力自在、无碍住、解脱等十种不可思议。

另外,在《大宝积经》里说,如来具有身不思议、音声不思议、知不思议、光不思议、戒不思议、神通不思议、力不思议、无思不思议、大悲不思议、不共法不思议等十种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再加上《阿含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等记载的种种不可思议,就会发现不可思议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既不可思、又不可议,我们如何来理解佛法呢?

不思议还是好的,如果“不可说”,就是连说都不能说了。什么是“不可说”呢?《大方等大集经》与《大品般若经》都说到“第一义毕竟空故不可说”。《大般涅槃经》则说到诸法的生与不生都不可说,甚至有深奥的六句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读到这样的句子,不要讲什么不可说了,就是要把它翻成白话都非常艰难。

由于诸佛菩萨的境界不可思议,而诸法又不可说,因此产生“不可得”的观念,说一切诸法的存在并没有固定的不变的形态,无从推察得知。“不可得”又叫“不可得空”“无所有空”。

“不可得”的意思有四:一、不可能。二、不存在。三、无执着。四、不确定。

当我们把佛法强调成“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得”的时候,佛法就变得虚无缥缈,如果真是那样难知、难思、难议、难说、难得,那么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得证的时候,从此逍遥度日,不必下深山、入市井、觑红尘,苦苦的说法度众了。禅师们也不必建丛林、辟道场、收弟子、开法席了,大可以吃饱了睡、睡饱了吃,不开口、不著述、不启悟了。

从反面思考起来,我把“不可思议、不可说”解释为“人生的真实之理,只可证知,不是言语所能陈述者”。不要说佛法,就是一杯茶、一根甘蔗也是不可思议和不可说的,我们如果没有喝过乌龙茶,纵使坐下来思维、议论三天三夜,也不会真的知道乌龙茶是什么滋味。我们如果没有吃过甘蔗,即使用尽天下的文字也无法描述甘蔗的味道。

从前,我没有吃过榴莲,南洋的朋友说破了舌头,我还是无法想象榴莲的味道,有一天我吃到了,深深体会到从前为我“说榴莲”的朋友的苦心,因为榴莲的滋味根本是不可说、不可思议的。

在这个时候,我更体会到佛陀与祖师的用心良苦,他们以“不言说”来斩断我们的言语道断,以“不可思议”来切除我们好想象与议论的习性。他们说的最重要意涵是:“法是用来体验,不是用来形容、想象与议论的。”这里面真的有很深刻的意思,唯有亲自体验,才会知道法味、法义,与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