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七年二月初二,秀州上海滩,一场无声的金融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自从明海银行在此地开设以来,江南百姓的生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随着明海银行在上海滩的分行逐渐开展业务,当地百姓初次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服务。明海银行推出的存款一分利、贷款三分利的政策对于习惯了钱庄「九出十三归」高利贷的百姓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借贷门槛,还第一次让百姓明白了「储蓄」的概念(这个时代的钱庄只服务大户收取保管费也就是存款负利率)。这些原本不敢奢望能够存钱的百姓,突然发现明海银行给出的存款一分利和贷款三分利的条件,远远优于传统的钱庄和地主大户们的高利贷。以前需要忍受「九出十三归」的压榨,如今,明海银行的低息贷款让许多穷困的农户和小商人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在济州岛、舟山岛和明海商会控制的其他地区,这种新金融体系推行得十分顺利,民众乐意将辛苦赚来的钱存入明海银行,而明海商会雄厚的资本和信用也迅速巩固了其在这些地区的经济地位。然而,在宋朝控制下的秀州(现上海闵行以南和嘉兴),却远非如此平顺。
但明海银行的快速崛起,也刺痛了当地的既得利益者——顾扒皮,秀州最大的地主和钱庄掌舵人。他在江南地区经营多年,以钱财控制民生,几乎垄断了当地的借贷业务。对他来说,明海银行的到来,不仅仅是挑战了他的财源,更动摇了他多年来精心建立的金融和社会秩序。
华亭县向来是顾家势力的腹地。顾扒皮,本名顾昌,是当地的大户,他手下掌控着数家钱庄,财力雄厚,并以放高利贷「九出十三归」闻名。这些钱庄和地主大户盘剥着百姓,强势控制着当地的经济命脉,百姓一旦借了钱,往往就陷入了无止境的债务泥潭。
然而,当明海银行在上海滩设立分行后,顾扒皮很快察觉到情势的变化。百姓纷纷涌向明海银行,将钱存入银行,并选择低息贷款进行耕种或小本生意。明海银行的低息贷款迅速抢走了顾家的客源,让原本依靠高利贷生财的顾家颇感压力。
顾扒皮看着逐渐冷清的钱庄,心中怒火中烧。他在自己那宽敞的宅院中踱步,听着管家汇报来自上海滩的消息。
「老爷,现在不光是百姓,就连一些小商户也开始去明海银行存钱、贷款了。他们那些存折和银钞……流通得比咱们的银子还快。」
「哼,这些海贼!怎能如此猖狂!」顾扒皮怒气冲冲地拍了桌子,茶盏翻落在地,「这是大宋的地盘,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外来商人做主了?」
他心知明海银行的运作背后有方梦华的支持,这个传说中的海上势力让他无法直接动手。他并非不明白其中的关键——明海商会的财力和规模远超他的家族,这根本不是单靠市井谣言或商业手段能够撼动的。于是,他决定采取更为阴险的手段——造谣与挤兑。
「那些所谓的存折和银钞,不过是些虚无的东西,」顾扒皮派手下人在上海滩四处散播谣言,「真到了要兑换的时候,谁知道明海银行会不会赖帐?纸上写个数字就能当钱用?可笑!大家伙的血汗老婆本棺材本被海贼卷走,银行随时可能跑路!」
很快,坊间开始流传一些流言。「听说那明海银行的银钞其实根本不值一贯,都是些废纸!」、「有人说明海银行的存款一旦进去就取不出来了。」这些话不断在人群中发酵,让一部分刚开始信任明海银行的百姓开始怀疑。
谣言一时甚嚣尘上,许多百姓心中动摇。一些老百姓开始恐慌,拥向明海银行的分行,要求将存款取回。顾昌以为,这次的挤兑潮将会是他打垮明海银行的契机。
顾扒皮见时机成熟,便动用自己在城中的人脉,安排一些傀儡商户前往明海银行进行挤兑,试图引发一场危机,让百姓失去对明海银行的信任。他知道,挤兑一旦开始,哪怕明海银行财力再雄厚,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取款需求,从而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他显然低估了方梦华与明海商会的财力和应对手段。
明海银行早有准备。在各地累积了大量银储的背景下,明海商会不仅没有陷入困境,反而迅速将各分行的银两调集至上海滩的总行。当百姓涌至银行取款时,银行门口挂出了一个大大的布告:「存款随时可兑,无须惊慌。」
明海银行不仅拥有充足的现银储备,更有整个明海商会强大的后盾。当第一批挤兑者试图撤回他们的存款时,银行大堂内的员工不慌不忙,井然有序地处理每一笔取款。而那些谣言所谓的「存不出钱」和「假钞」的说法,随着取款者拿到实实在在的银子或兑换的铜钱后,自然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