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当头棒喝(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976 字 3个月前

她语气平静,但每一句话都像针尖般刺入赵佶的心中。他忍不住握紧了拳头,眼神游离不定,回想起西城括田时的种种政令。那时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朝廷强行收回百姓耕种的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生计。这些失去土地的百姓,许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流亡他乡。如今听到方梦华的话,他不得不承认,北方的动荡与朝廷的决策密切相关。

「你以为这些人愿意出海,是本座裹挟他们?陛下,若他们留在北方,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或者卷入新的变乱,最终与金兵里应外合,成就大宋的灭顶之灾。」

赵佶抬眼看向她,内心深处的震动难以言表。他一直以为方腊的叛乱不过是少数刁民作乱,然而方梦华的话让他意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民变,而是因朝廷政策失当所引发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动荡。

方梦华目光坚毅,语气更为严肃:「陛下,决定十三兄和本座手下有多少人的,恰恰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您和您的朝廷。是您对百姓的剥削,逼得他们无处可去,只得跟随我们反抗。若这大宋的局面不能尽快改变,不论我方梦华在不在,叛乱都会如火山般喷发。」

赵佶的身子微微向后仰去,双眼透出复杂的情绪。方梦华的话,不仅让他对过去的决策感到悔恨,还让他预见了未来更深的危机。眼前的女子并非只是反叛者,她带来的不仅是反抗的力量,还有无可回避的现实警示。

「朕……朕……」赵佶张了张嘴,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心中的惶恐与矛盾已然显露无疑。

赵佶手中的茶盏微微发抖,他紧紧攥着杯沿,仿佛那是他最后的依靠。他从未想过,自己所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在方梦华眼中竟是如此荒唐和无耻。而眼前的这个女子,面对天下至尊之位,竟毫不畏惧,直言不讳。

方梦华轻声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在陛下心中,您和仕绅文官们享受草民的供奉,奢侈享乐,都是天经地义。草民若被夺走最后一口饭吃,只要稍有不从,就是该死的刁民,是不是?‘龆龀不留’,这是您朝廷的逻辑。」

她目光锐利,扫向赵佶。赵佶不由得身子一颤,额头渗出汗珠。他还未及辩解,方梦华已经继续道:「就拿六贼之首蔡京来说吧,陛下您应该对他的喜好了如指掌。他最爱吃的一道菜,名叫‘朱雀还巢’,一盘菜竟要用三千个鹌鹑的舌头来炒。它的造价,可是普通百姓过年才能吃上一回的老母鸡汤的一万倍不止啊。」

她语调淡然,仿佛只是在述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正是这淡然,给了赵佶更大的冲击。三千个鹌鹑的舌头?他虽知蔡京奢侈,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方梦华轻笑一声:「可是,陛下,这道菜真的好吃一万倍吗?当然不。蔡京吃的,不是菜,而是‘人上人’的感觉。他享受的是那种对草民命运的掌控感,而不是美食的滋味。」

赵佶的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卡住,无法发出声音。他努力保持平静,却不由得回想起蔡京的种种奢侈行径,那种超乎寻常的享受背后,隐约揭示了方梦华所说的「人上人」的真相。

「至于为什么蔡京能四度罢相,又四度复起,年近八旬还在朝中得宠?」方梦华继续道,声音更为尖锐,「因为只有他,才能为陛下您搞到足够的钱,供养您的艮岳和您各种奢侈爱好的开销。」

赵佶的脸色变得苍白,他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他从小便被教导为天子该享尽人间富贵,拥有无数奇珍异宝,是理所应当。可眼前这位反贼女子的话却让他第一次质疑起自己所享受的一切。

方梦华话锋一转:「蔡京本来可是王安石的门徒,当初主张让利于民,搞福利的。可为何他最终变成了这副样子呢?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的要求,才是他为官的标尺。所谓‘陛下至圣至明,只是被奸臣蒙蔽’这样的鬼话,骗骗草莽头目接受招安可以,但您要是把自己也骗了,可就不好了。」

赵佶的双眼逐渐失去了焦点,他明白了方梦华的意思。这些年来,朝廷的所有腐败、奢靡,都是因为他身为皇帝的放纵。他一直相信自己是英明的,任何不利的消息都是奸臣们的诡计,但如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才是那个奢靡腐败的根源。

方梦华见他默然不语,冷笑一声:「至于本座在东海各岛的舟山军势力,您以为靠现在的水师能制得住我们?陛下您大概也知道,大宋的水师早已衰败不堪,若想重建,所需的金银如山一般。重建水师的开销,恐怕是朝廷目前根本负担不起的。」

她停顿了一下,看着赵佶脸色更加凝重,才继续说道:「告诉您一个故事吧。倭国的明治天皇,为了争夺东海的霸权,臥薪尝胆,甚至带头粗茶淡饭,连皇后都变卖了首饰,支援他们水师的建设。陛下,您觉得,您能做到这一步吗?为了对付我们舟山军,您舍得把艮岳卖了,放弃您所有的奇珍异宝和享乐吗?」

赵佶浑身一颤,猛然抬头,额头上的汗珠已如雨下。他此刻心中无比清楚,倘若让他像倭国天皇那样牺牲自己的生活享受去维持军队、重建水师,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舍不得,也做不到。

方梦华见他神情惊慌,冷冷道:「既然如此,陛下还是安心做个好皇帝吧。不要再想着征服我们,而是想想如何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

方梦华缓缓站起身来,背对着赵佶,语气中带着一丝冰冷的警告:「陛下,今夜的对话,您大可仔细思量。若您选择继续自欺欺人,那么历史自会有公论。」

赵佶终于明白,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子,不是单纯的反贼,而是一个看透大局、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她带给他的,不仅是警告,更是对大宋命运的冷酷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