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童贯回京(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462 字 3个月前

但此刻,他必须做出抉择。

在朝堂的角落里,几位大臣神色复杂,有人担忧,有人暗中算计。赵佶的双手依旧紧握着龙椅,内心的斗争愈发激烈。然而,他清楚,这一场朝堂上的博弈,关乎的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命运,而是整个赵宋王朝的存亡。

尽管外表依然维持着天子的威严,但他内心的惶恐与焦躁如浪潮般翻涌。西路金军已经围困太原,而东路金军更是势如破竹,逼近京师。朝堂上下人心惶惶,甚至连他最为信任的宦官童贯也狼狈逃回,带来了令人震惊的噩耗。

赵佶心中一片凄凉。此时此刻,他终于明白,这些年来的贪图享乐与沉浸虚荣,终究是酿成了今日之祸。他曾经幻想自己能依靠童贯、蔡京等亲信执掌天下,依靠所谓的「海上之盟」借助金军伐辽之力,一举恢复燕云十六州。如今想来,那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梦境罢了。而这个梦境,方梦华早就撕破了。她在汴梁樊楼见他时,直言金军的意图并非如童贯所说的助宋,而是南下夺地。而他,竟然至此才幡然醒悟。

他坐在龙椅上,心头沉重。金使离去后,满殿寂静,朝臣们个个面色苍白,不敢多言。童贯跪在大殿中央,依旧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仿佛他那次狼狈逃回并非因失职,而是天降大任的英勇撤退。然而赵佶眼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信任。他深知,今日之局,童贯难逃其咎。

赵佶缓缓开口,声音平静而冷酷:「童贯,你乃我大宋最高军职,坐镇太原,本该以身许国,死守城池。然今日金军临城,你却不战而逃,教朕如何面对百姓?如何面对祖宗?」

童贯一惊,连忙叩头道:「陛下恕罪!奴婢并非有意逃回,实乃金军势大,太原兵力不足,奴婢无奈之下方才撤退,绝非畏敌!」

然而赵佶早已心如铁石。方梦华那番揭露「海上之盟」真相的话,至今言犹在耳。若非她点破了童贯的欺君之行,自己恐怕还会被这些谎言蒙蔽至今。童贯误国,已是事实。

赵佶冷冷一笑:「无意?朕问你,昔日伐辽之战,你谎报战功,欺朕欺众。今日太原一战,你不战而逃,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城池几陷敌手。朕若不重罚,何以谢天下!」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童贯顿时面色如土,磕头如捣蒜。昔日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如今只剩下一副瑟瑟发抖的模样。朝中众臣见状,有人动容,也有人冷眼旁观。终究童贯权势多年,牵扯朝野之广,许多人心中仍怀有忌惮。

赵佶不再多言,转向一旁的近臣,缓缓道:「即刻将童贯押入大理寺,按律审判,不得宽恕!」

这一言既出,殿内群臣皆震动不已。童贯,曾是这大宋朝中最权势滔天的宦官,如今竟在朝堂之上,被当众罢黜,甚至送往大理寺受审。这一切来的如此突然,却又如此必然。赵佶心中清楚,自己早该对这位宠臣下手了。

随着童贯被拖出大殿,赵佶望向群臣,长叹一声:「朕有罪,今日之局,皆因朕贪图享乐,沉迷奢华,致使金军南下,国土危殆。朕已下罪己诏,天下若有不满,皆由朕一力承担。然此刻大敌当前,诸位爱卿可有良策救国?」

大殿之内,寂静无声。朝臣们相互对视,却无人敢言。赵佶扫视一圈,心中更感悲凉。他下令停罢了花石纲,削减道观供奉,减去后宫奢侈,已是表明悔过之心,但眼下更大的危机,是如何应对即将攻入中原的金军。

最终,赵佶咬牙下令,召集关西、京西等地种家和姚家兵马入京,勤王救驾。而他自己,则开始私下打点行装,将最珍贵的财宝、字画悉数打包,准备随时跑路。他知道,这一次,赵家一脉的江山,或许真的已经到了悬崖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