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第三四〇章 赵佶禅位(1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655 字 3个月前

宣和七年末,东京汴梁在金军的威胁下变得愈发动荡不安。道君皇帝赵佶深知自身的处境岌岌可危,金军即将渡黄河,朝廷内部的重重危机让他心神不宁。在集英殿,面对宇文虚中的直言劝谏,赵佶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与不安。

「宇文卿,你说得对。」赵佶缓缓开口,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恍惚,「当初我不听你的劝阻,固执己见,导致现在的局面。如今金人两路并进,我该如何是好?」

宇文虚中深知此时的皇帝已被恐惧所笼罩,他站起身,言辞坚定:「陛下,当前之际,须以团结人心为先,惩治朝中贪腐之辈,才能安抚民心,回转天意。」

皇帝眼神一凛,心中似乎点燃了一丝希望。他默默地点头,指示宇文虚中即刻起草「罪己诏」,以自省来缓解朝野之心。诸多宫人和侍卫被召至都堂,宇文虚中以笔疾书,誓言改革弊端,建立新的朝政秩序。最终,经过多次修订,赵佶满怀愧疚地签署了这份充满自责与痛心的诏书。

当夜,赵佶心中虽有不安,然却决意重振朝纲。他隐隐感受到,或许这个决定能挽回朝中大臣与士民对他的信任。他转头望向窗外,月色透过窗棂洒在地面,似乎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次日,李纲与吴敏等重臣在朝会上,开始讨论国家安危与权力之道。李纲一语道破,现今金军来袭,朝廷不能再有任何犹豫。于是,他提议立太子赵桓为监国以保家国安宁。

「如此,我国安危在此一举,若能让太子执掌大权,便能重新凝聚士气与信任。」李纲面露坚定。

赵佶虽心中有隐忧,但思及此刻金军已迫在眉睫,唯有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才能拯救这摇摇欲坠的王朝(自己才可以跑路)。于是在众臣的推举之下,决意立赵桓为新君。

深冬的汴京城,寒风刺骨。城内外的气氛如同气温一般凝固,紧张与恐慌笼罩着皇宫与朝堂。北方的金军步步逼近,京师岌岌可危。而此时,赵佶却决意效仿唐玄宗安史旧例,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

赵佶的心思缜密。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挽救危局,于是装作中风发作,故意表演得惟妙惟肖,半身不遂,龙榻上,口角微微抽搐,双手无力地瘫软,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和颤抖:「朕……朕已病重,不能再治天下,国事难以操心……当禅位于太子……」

大臣们站在殿下,彼此心领神会,纷纷点头附和。李邦彦、蔡攸等人早已备好禅位诏书,满脸肃穆地跪在龙榻前,呈上诏书:「陛下安享太上皇之尊,由太子殿下即位,以安定社稷。」他们如同在演一场戏,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赵佶是在推卸责任。

天子在福宁殿中,披上红龙袍,心中却是满满的不舍与恐慌。他看着年轻的太子,犹如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心中百般复杂,最后化为叹息。「朕已老矣,今日之事,承你而去,望你勿负我之托。」

赵桓面露惊愕之色,连忙跪下,泪眼婆娑地道:「父皇千秋万岁,儿臣怎敢妄想龙位!」

可赵佶已然不容他推辞,强行将龙袍披在他身上,脸上流露出威严与不舍。「你终究是储君,早晚要坐此位,朕只是希望能安享清闲,你莫推却。」

然而,另一边,王黼和郓王赵楷的支持者却并不甘心。王黼心知,赵佶禅位一旦成功,太子赵桓即位,郓王赵楷及其党羽将面临清算。尤其是由于赵佶曾力推「摊丁入亩」改革,触动了大批利益阶层,王黼更是成为反对者的急先锋。现在,他绝不会眼看太子顺利登基而无动于衷。

在太和殿外,王黼的郓王党亲信集结在一起,紧张地商议对策。

「若让太子登基,我们必定无路可退!」王黼脸色铁青,低声对赵楷说,「必须在官家禅位前阻止这一切。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赵楷脸色阴沉。他心知自己背后势力庞大,但也明白太子赵桓在朝中颇得人心,尤其是保守的士大夫阶层对太子推崇备至。若贸然行动,可能引发朝堂内外的动荡,局势反而对自己不利。

「那我们该如何行动?」赵楷问道,心中有些踌躇。

「太子优柔寡断,性情懦弱,他根本不想做这个皇帝!」王黼冷笑,「我们只需趁他推辞不决之时,趁机逼迫官家改立你为储君。只要我们控制了大殿,群臣中有许多人不敢违逆。只要这一步成功,天下便是你的!」

赵楷虽然有些不安,但王黼的计划让他心动。他点了点头:「事不宜迟,立即行动。」

当他们一行人闯入紫宸殿时,朝中众臣都感受到了这场权力斗争的寒意。大殿中的气氛骤然紧张。赵桓虽然一脸不情愿,但已经被朝臣们推到了登基的边缘,心中百般不愿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漩涡。

这时,王黼出列,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陛下!」他高声喊道,「太子无德无才,若让其登基,国将不国!臣以为,储君当另立有德之人。郓王赵楷,状元之才,仁德俱备,天命所归,应当为社稷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