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话如同投下一颗重磅炸弹,满朝文武震惊不已。大臣们面面相觑,许多人心中暗自警觉,王黼这一手显然是决绝反扑。
赵佶听到此言,猛然睁开双眼,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原以为禅位之事可以顺利进行,自己退位为太上皇,依旧能够掌控局势,然而王黼的突然反扑让他始料未及。尤其是「太子无德」这番话,直接否定了他原本的安排。
赵佶挣扎着抬起手,虚弱地说道:「太子乃朕嫡子,继承大统理所应当。王黼,你居然敢在此造次?!」
殿内大臣们顿时紧张起来,忠于太子的耿南仲立即出列反驳:「太子仁德孝顺,何曾无德?王相公此言大逆不道!」
王黼却不为所动,冷冷一笑:「陛下,如今国难当头,金军逼近京师,若让太子登基,只怕他根本无力抵挡强敌。臣所言,皆为社稷安危,若有误,愿以头颅担保!」
此时,赵桓站在殿中央,脸色苍白,心中极度矛盾。他自幼温文尔雅,不喜争权夺利。面对如此混乱的局势,他甚至有些动摇,是否真的要继承这个几近崩溃的皇位?
看到赵桓踌躇不决,王黼抓住了机会,他转向大臣们:「各位大人,太子屡次推辞,显然自知难以胜任皇位。郓王贤明,当为储君!」
就在这时,少保李邦彦站了出来:「王相公,此事非同小可,怎能贸然决定?陛下有禅位之心,太子当为国君,若你有异议,须得朝廷上下商议,岂可擅自妄言!」
王黼目光如刃,眼中带着寒意:「李相公,国家危急,不能再等!若不速速定夺,只怕汴梁城毁于一旦,届时我们谁都无法承受此罪!」
局势一时间僵持不下,朝中大臣们分为两派,各自争执不休。赵佶看着这一切,心中焦急,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禅位,才能避免更大的动乱。但如今局势已然失控,王黼的反扑让他无法按原计划顺利禅位。
就在大殿内争执不下之时,赵桓终于上前一步,抬头望向赵佶,声音颤抖:「父皇,儿臣……儿臣不愿为此位,恳请再议储君之事……」
赵佶的心顿时沉入谷底,他看着自己这个懦弱的儿子,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无奈。然而,他深知此时绝不能让步,否则赵楷上位,赵宋江山恐怕真要落入他人之手。
赵佶强忍怒火,斩钉截铁地说道:「朕意已决,太子继位,勿得再议!」他用尽最后的威严,狠狠压下了王黼等人的反扑。
随着赵佶的坚决表态,朝堂上反对者们渐渐噤声,虽然不甘,但一时无法再行逼宫。王黼脸色阴沉,意识到这场较量暂时失败,但他心中却未曾放弃。
随着禅位诏书的最终颁布,赵桓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登基为帝,成为宋钦宗。而赵佶则退居为太上皇,虽退位,却心系朝局,暗中关注着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
但就在此时,外界的阴影却日益浓厚。赵楷得知父皇意图传位于兄长,不满于此,甚至深夜闯入宫中,企图面见赵佶。面对守卫的阻拦,他怒火中烧,心中不甘。
「今日之事,乃国之大事,何以不让我见父皇?」赵楷高声质问,然而,即将出征滑州的何灌只道:「陛下有命,今夜不见外人!」
夜深人静,王宫内外都是紧张的气氛。赵桓虽然登基,但在即位之初便感受到来自兄弟间的压力与权力的斗争。
次日清晨,新的天子赵桓便在群臣的簇拥下登上了龙椅,宣告新的朝政,「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之寓意,以宣和八年为靖康元年。群臣见了新帝,纷纷拜贺,声声「万岁」在殿内回响。赵桓面临重任,心中惶恐,却也明白,此刻他必须以绝对的决心,安抚动荡的局势。
「尔等皆为国之栋梁,今朕即位,愿共谋国事,驱逐金贼,保卫我大宋江山!」赵桓语气铿锵,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将朝廷重振如初。
「朕不能坐以待毙。」赵桓暗自决意,心中明白,若要守住这个江山,唯有全力以赴。
天色渐明,初升的阳光照亮了京城,然而,这座城市的未来却愈发模糊不清。在权力的游戏与金军的威胁之间,赵桓将迎来他治国平天下的艰难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