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漳水弥乱(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715 字 3个月前

杨八朗声道:「宗相公尽可放心。我商行资粮丰足,北海道土壤肥沃,若百姓前去务农,必能自给自足。更有赈济物资、赋税减免,初入之人每户可领地契,得以安家。」

王善在旁也道:「将军,杨兄此言非虚。这些年他数度深入河北、山东,竭尽心力劝百姓北迁。只因各地流寇不受约束,杨兄才一直未能大展其策。若得宗将军相助,定能釜底抽薪,逐渐削弱流寇势力。」

宗泽点了点头,露出思索之色:「此法虽好,但河北流寇各部散乱,非丁顺一伙可控,如何令百姓甘愿跟随?」

杨八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在下北海商行已派人深入河北各地,以低价售卖日用物资,解决了不少百姓燃眉之急。这些百姓若得闻讯,已有过半动心。若宗大人能相助稳住局势,必要时给予庇护,余下百姓必然愿意一同前往。」

宗泽深感此计可行,长叹道:「大宋疆域广大,竟有百姓逃荒如斯。若能将他们安置他方,也算解了一桩心事。只是,此事若传至朝廷,恐难解释。」

杨八拱手笑道:「宗相公尽可不必担忧。北海商行历来行商各地,早与朝廷有些微联系。此举既能削弱流寇之患,又可避免百姓流离失所。朝中明白事理之人,自会谅解。」

宗泽点头,「既如此,宗某愿助你一臂之力。」随后转向王善与丁进,吩咐道:「王善、丁进,你二人随杨先生前往流寇各处,与各地乡绅、豪杰联络,协助杨先生安置百姓。」

几人闻命领命,心中顿感宽慰。宗泽望着远处的河北土地,心中微微生出几分释然:若真能依此法安民,河北流寇之祸终能有所平息。

不日,杨八携王善、丁进等人一同前往河北各地,向百姓传达北迁之讯。果然如他所料,闻讯者渐渐心动,愿随北去者日益增多。此后数月,杨八将数千河北百姓接往库页岛与北海道。丁顺部人心惶惶,实力逐渐被削弱,河北流寇势力因此大大削弱,终于逐渐归于平静。

夏日的邢州西部,已经是萧瑟之景。曾经山寨上聚集的千余人,如今人心涣散,士气低落,不少人暗中开小差,或逃回乡间,或悄然北上。山寨主丁顺和杨进站在寨墙上,面带焦虑,望着脚下空荡的寨子,心情沉重。

杨进长叹一声,对丁顺说道:「哥哥,我们虽一时占了几县之地,可如今看来,什么都没能留下,倒让兄弟们受苦了。」

丁顺咬了咬牙,心中却难掩困惑与不甘:「我们这条路,到底错在哪里?明明当初带兄弟们打下邢州西部,眼看着大好前程,为何一转眼就成了如今这个局面?」

杨进苦笑道:「我们不过山寨出身,懂些拳脚刀枪,何曾会治地养民?如今商道封闭,百姓不敢近前,田地荒芜,粮米断绝,兄弟们没了活路,自然是心灰意冷。」

两人正自苦闷,忽然听得寨下传来一阵马蹄声。探马匆匆入寨禀报:「寨主,宗泽派来的使者到了,说是带来了最后的通牒,盼两位寨主好生斟酌。」随之使者李贵被引入,抱拳拱手道:「两位寨主,宗公特派在下前来相劝。宗公言明,若两位愿意投降,即可保全性命,并许诺赦免所部兄弟。」

丁顺面色阴晴不定,犹豫不语。杨进却默然不语,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顺哥,依我看,我们的局面已是死路。不如降了,给弟兄们谋条活路。宗公乃忠义之士,素来爱护百姓,今日能放下战事劝降,已算是宽厚。」

丁顺眉头紧锁,回忆起这些日子的艰难。既无粮草,又缺人手,连最亲信的兄弟都因前景渺茫而意志消沉。他心中挣扎许久,最后叹息一声:「杨兄,既如此,那便随你吧。」于是两人点头答应投降,并以山寨财物和弟兄的名义,向宗泽呈交投降书。

翌日,两人率众下山,将山寨物资尽数交予宗泽麾下,并接受了宗泽派来之兵护送至磁州城中。宗泽亲自出迎,对丁顺和杨进表示恭敬之意,款待众人,并颁布诏书赦免他们旧罪。宗泽又将丁顺、杨进两人安置于府中,安排其随行部众安置各处,并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

宗泽于营帐中,与部将商议道:「河北流寇动乱至此终得平息,此乃北疆大幸。若非各地流民愿北迁,削弱了其兵力,今日之局恐怕未能如此顺利。各位务须谨记,治地之道不在刀兵,而在民心。河北百姓苟延残喘,终归是因朝廷未能恤民,致其投于流寇帐下。此番我等安抚善后,日后方能长治久安。」

帐中诸将皆点头称是,明白宗泽所言乃是治乱根本之道。数日后,河北乱事渐平,流寇余党消散于民间,河北逐渐恢复安宁。宗泽在地方得民心所向,百姓感其厚恩,不少人将之尊为河北「宗公」,将其功德颂传于乡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