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戴罪之身(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544 字 3个月前

王贵等众将见岳飞主意已定,纷纷响应。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汉子,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岳飞的忠义之心更是感染了每一个人。众人不约而同地跪拜在岳飞面前,齐声说道:「愿随将军前往河北,誓死抗金!」

岳飞扶起众人,眼中充满感激。他缓缓道:「众位兄弟,咱们今日虽为草莽,然心怀忠义,这一腔热血,必不容金贼肆意侵占我中原之地!」他振臂高呼,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天地都为之震动。

当晚,岳飞召集众将,商讨行军路线和可能遭遇的阻碍。梁兴提议,他们一行人兵力不足,最好以小股兵力行动,利用山野地势避开金兵主力,尽量依靠夜间行军和山区掩护。他还指出,沿途可以秘密联络河北一带的绿林和义军,争取宗泽的支持。

于是,岳飞率部在夜色掩护下,离开了松子岭,朝着河北方向疾行而去。他心中满怀希望,期盼着宗泽能理解他的忠诚,也盼望着家人的安然无恙。无论前方如何,岳飞已决心用一生捍卫这片故土。

而此刻的开封朝堂之上,面对隆德府失陷的消息,百官各怀心思议论纷纷。赵桓虽然年轻,却不得不在国难当头时做出抉择。此时,丢城失土的知府刘浩已经押解至殿前请罪,跪伏在地,不敢抬头。赵桓虽对刘浩弃城一事不满,却也念及祖宗之法,不欲在此时重罚文官。最后,他只是摘去刘浩的实权知府一职,但保留其武翼大夫头衔,命其戴罪立功,派为河北西路廉访使,前往边境察视。

然而,随即轮到岳飞的罪责,百官之中顿时掀起一股激烈的指责浪潮。御史秦桧首先出班,声音铿锵:「臣以为岳飞之罪,不容宽恕!其身为隆德府兵马统制,却未能守住一方城池;派去支援平定军,不但未起作用,反而折损兵将,令主帅季霆惨死;而辽州知府左惠之叛降,追本溯源,正是由于他昔日在辽州兵马都监任内,擅自干涉文职,致使两者不和、结仇成怨。如此三罪并发,应当大理寺缉拿问罪,以儆效尤!」

秦桧言毕,满堂鸦雀无声,却见御林军武将辛兴宗、刘光世相视一眼,纷纷出班附议:「陛下明鉴,岳飞不过一介小卒,蒙圣恩一年内骤升为统制,却屡次失地,损兵辱国,竟然战败逃脱,毫无殉国之志!如此言行,实有辱圣恩,实在不配为禁军统领!」

两人言辞中带有深深的敌意,显然早已对岳飞升迁之快怀有不满。朝堂内外充满了针对岳飞的窃窃私语,群臣纷纷指责。

然而,韩世忠怒目而视,骤然上前一拱手,厉声驳道:「敢问诸位,自认谁能以三千兵力对抗完颜宗翰的两万精锐?诸公若有此胆识,尽可向陛下请虎符,我愿拱手相送!」

此言一出,满堂瞬间哑然。韩世忠继续道:「岳飞虽在兵少之境,仍曾挫败金兵一阵,尔等却不顾张灏领十万大军一败涂地,反而对一支小部队突围之举妄加指责,实在可笑!岳统制能突围而出,已是奇功。」

种师道和李纲亦出班表态,称岳飞虽失城土,但在国难当头,绝不应苛责有战功之将,反应励其再立战功,保家卫国。

赵桓闻言沉思片刻,看向堂下已为此事争执不休的百官。他知道岳飞确有战功,但丢失城池一事终究难辞其咎。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人劝其法外施恩,有人则在一旁步步紧逼。最终,赵桓权衡再三,开口宣布:

「岳飞丢失隆德府,难辞其咎,朕决定将其贬为邢州廂军都监,取消岳家军禁军番号,以为惩戒。同时,岳飞自今日起为戴罪之身,发配充军,若能再立功,朕自然重新加封。」赵桓又顿了顿,继续道,「且因是戴罪之身,待缉拿归案后,依律于其脸上刺上配军的金印,以示不忘失责!」

赵桓宣布完毕,群臣各自领命散去,朝堂中只剩下阵阵回响的脚步声。岳飞的处境从此不再平坦,但也为他日后更大的磨难与崛起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