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楼内外已经挤满了人,许多三教九流之士都驻足不前,屏息倾听。江湖的刀客、庙中的僧道、街头的小贩、寻欢的文人,全都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迷离,仿佛在这优雅曲调中暂时逃离了这座经济衰败、满目凄清的汴京。商旅停下脚步,甚至连巷口的乞丐都在远处侧耳倾听,眼神仿佛被这一曲勾起了某种失落的念头。蹭曲听已经是这时穷书生们少有的享受了。
随着乐曲的转折,音调忽而转入低沉,赵元奴的神情也随之微微一变,带着一丝悲凉之意,仿佛一切荣华、富贵、权势都不过是一场梦。四周的人群中,有的闭上眼睛细细品味,有人轻轻叹息,仿佛被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真是曲中有景,景中有情啊。」一名秀才喃喃道。
另一名年长者点点头,叹息道:「昔日樊楼的风华早已不再,今日的白汎楼虽然繁华,却难掩那逝去的气息。」
赵元奴眼中闪过一丝忧愁,回想起这座楼宇的前主李师师,想起当年方梦华在樊楼中高坐,眼神犀利却又温柔,仿佛对这座城中的人事洞若观火,却依旧留下一曲《青色五丈河》。这首曲调,似乎正是她心中对于这世间百态的理解,或许正如这弓弦琵琶的音色,激昂又充满惆怅,仿佛诉说着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一曲终了,楼内外片刻静寂。随即,掌声雷动,带着深深的感动与唏嘘。赵元奴微微低头,嘴角泛起一丝浅笑,仿佛已经见惯了这世间的冷暖沧桑。她放下乐器,朝众人盈盈一礼,楼中人群逐渐散去,留下曲音缭绕,久久不散。
此时,赵佶依然独坐屏风后,仿佛没有注意到人群的离去,仍沉浸在那逝去的岁月里。他轻声叹息:「梦华……妳当年留下的这曲,是否便是对这江山人世的叹息?」
在城南一处僻静的庭院中,名士王邦直正在屋中独酌。屋外冷风阵阵,院中枯叶飘零,显得凄凉而萧瑟。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酒香已不再如昔日醇厚,只剩一丝淡淡的苦涩。他喃喃自语,眼神悲哀:「昔日汴京繁华如梦,今日却百业萧索、民生凋敝……唉,岁月静好一场空。」
他拿起毛笔,深吸一口气,提笔写下几句诗句:
「春风难解百家愁,
汴水萧条似荒丘。
昔日繁华今何在?
富贵金银皆归幽。」
他放下笔,沉思片刻,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昔日的荣华,如今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这场浩劫,带走了开封的繁荣,也撕裂了人们的生活,留下的只有一片凄凉的废墟。
茶馆、酒楼、裁缝铺……许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如今面临生计断绝的困境。昔日高朋满座的酒楼如今门可罗雀,茶馆的伙计们无事可做,几乎都停工回家。街头巷尾,偶尔有人议论朝廷,但更多的则是无奈地叹息,心中对赵桓的怨言也愈发强烈。
书生、米商、布匹商们相互对视,不禁哀叹连连:「东京汴梁竟会衰败至此,这城中尚有人能维持生计么?再这样下去,民生凋敝,城中百业尽废,怕是要成荒城了!」
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因朝廷银钱外流,导致市场缺乏流通货币,百姓手头拮据,日常需求无力支撑。开封的繁华如今成了过往,剩下的只是大街小巷的寂静与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