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京都热(2 / 2)

芳明1128 西洋湖边 1539 字 3个月前

朱天权首先派出商会的密探,通过各种途径打探源、平两家的底线及藤原家的余力。密探们从源义忠和平清盛的亲信中得知,两人虽各怀心思,却都忌惮战争可能带来的长期消耗。源家希望取得银矿控制权和财源,而平家则渴望通过经济掌控强化对京都的影响力。至于藤原忠通对权力的执念未曾动摇,只要能恢复家族势力,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

摸清三家的需求后,朱天权命令商会在战场周边放出风声,宣称明海商会愿意作为调停人,帮助御三家找到平衡点。

在明海商会的撮合下,御三家终于答应进行秘密会谈。商会将会谈地点安排在大阪湾附近的一个海上浮岛上,这里相对隐秘且不易遭到突袭。三家派遣的使者和精锐护卫在会谈地点陆续抵达,明海商会为双方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以缓和战时的紧张气氛。

为确保调停的顺利进行,朱天权亲自出席会谈。他在宴席上设下「金银之议」,意图通过分配利益化解冲突。

朱天权的方案核心是「金银之议」,具体提出以下三点调停内容:

藤原家同意将石见银矿的开采权分成四份,源家和平家各占四分之一,藤原家保留一半。以此确保各方利益均衡,避免单家独大的局面。

明海商会在倭国的奢侈品和粮食交易利润,将与源、平、藤原三家共同分成。商会将给予源、平两家各占5%的贸易利润,以平息他们对藤原家垄断经济的不满。藤原家作为原有的贸易伙伴,仍可享受15%的利润。

御三家同意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保持各自的领地势力范围,互不侵犯。藤原家承诺将京都的治理权开放,御三家在京都市集内各自拥有一片势力范围,确保经济发展和商业交易的自由。

这些提议获得了平家、源家和藤原家的基本认可。源为义和平忠盛虽然对藤原家保留的矿产份额不满,但在商会的保障下,他们意识到长期对抗不仅不利,而且耗资巨大,可能影响双方在京都的经济地位。

藤原忠通虽富甲一方,却深知家族武力不足以两线抗衡,不得不被迫与源家、平家妥协,将四分之一的矿山开采权分别拱手让出。然而,这一妥协并没有让局势安定下来,反而加剧了三方势力的角力。

源家和平家得到矿山开采权后,毫不掩饰地疯狂开采白银,以图迅速增强自己的财力与武装。御三家势力各怀鬼胎,唯恐他方势力富过自己,不惜透支资源,日夜不停地开矿运银。白银在平安京的大街上宛如不值钱的沙土,充斥市井,普通百姓却买不起一碗饭,物价飙升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平安京内曾经辉煌的樱町市集,如今却是另一番光景。米、盐、布匹这些日常用品价格飞涨,市集上人迹稀疏,只剩一些破产后沦为乞丐的前富贾,围在集市旁,眼睁睁地看着贵重物资,既无法购买,也无法放手。他们曾经富甲一方,掌握交易的脉动,如今却只能呆坐在街头,眼中满是无助与绝望。

藤原忠通的权力虽仍然控制在手,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场被白银掩盖的繁荣已开始腐烂。通货膨胀与百姓破产的恶性循环无从遏止,白银泛滥带来的并非荣光,而是分裂和平安京的无尽衰败。

朱天权冷眼旁观这一切,看着倭国御三家权臣沉溺于白银的漩涡。若不是方梦华提醒让他观察事态,他早已停止了在平安京的营商。他知道,持续的战乱对商会无利可图,倭国的社会已如火药桶般一触即发。于是,他逐渐减少了在倭国的货物流通,将更多的资源抽离战火即将燃起的平安京。

随着明海商会的退出,倭国的经济更加崩溃,白银的泛滥已无处可消。平安京的街头巷尾,穷苦百姓在无助中日渐消沉,富商破产、街头刀客横行、商会渐行渐远,倭国在这场白银狂潮中日益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