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何为?不如学诗 (第1/7页)
邹金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炎黄中文www.yhzw.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圣贤不是靠背诵造就的
“读经”这个话题,在最近的二十多年里,频频引起人们的关注。
讨论的要点,仍在台湾某教授所倡导的儿童读经运动。这个运动,已经在大陆运行多年,信从者众,这种教育主张少年儿童多背诵经典书籍,即使孩子一时不能理解,也不要紧,只要背下去,长大后会有理解的时候;在读经学堂里,教师只负责带领儿童背诵书籍,不讲解;那些能背诵三十万字的少年,可以进入他们最高级别的书院求学……
根据主事者的自述,这种读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圣贤。
这个说法,可谓从一开始就错了。如果有一个人,他没有拿过世界杯冠军,却开了一个足球培训班,然后告诉世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世界冠军”,这话听上去口气很大,但从道理上来说,是可以相信的。因为“世界冠军”是一种荣誉,属于“利”方面的内容,与德行无关,而且想要获得冠军,必须通过比赛,而足球比赛是团体合作,不需要施教者上场,所以即使教练不会踢球,也能教出好的弟子。在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踢球不好的人成了顶级教练。
不过,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读书多,但不懂诗词格律,却开了一个培训班,宣称要培养诗人,写近体诗。对于这句话,可千万不能相信。这是因为,“诗人”两个字,包含了人的品格、作诗技巧等因素,属于“义”方面的内容。要想培养出诗人,施教者必须自己首先是诗人,不然,即使让学生把唐宋名家的诗集全部背诵下来,也学不会写诗,更别说成为诗人了。这种例子实在不胜枚举,譬如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不少从业者写起论文来洋洋洒洒,却连一首文从字顺的律诗也写不出。
儒门的教育也跟诗人的培养一样,都属于“义”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儒学是实践性的学问。一个人要称得上“儒者”,必须做到言与行相合无间。《论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赞扬子路勇于实践,因为子路知道了一个道理,若是未能躬行,就唯恐再听闻另一个道理。在《论语》里,类似的表述还有许多,比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又如孔子的这个慨叹:“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都说明,儒者必须在实际言行中体现出其所知道的义理。
正因为儒学要求言行一致的特性,所以如果有人推行一种目标是培养圣贤的教育,那么其人必须先具备一个条件:他是世所公认的圣贤。退一步说,他即便不是圣贤,也必须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