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1 / 2)

“某某电影的配乐,是我负责弄的。”笃定是配乐师把妹时最上口的话。

如同------

“某某电影的服装,是我负责盯的。”笃定是服装设计洋洋得意的口头禅。

如同------

“某某电影里的三百七十人,都是我一刀一刀教刘德华怎么杀的。”

一听,就知道是出自武术指导。

更何况是导演。

一个导演,拍广告、拍v、拍电视剧,不管拍了多少年,从摄影机后面赚了多少钱,这辈子没拍过电影,心中肯定有个缺口。

这个缺口终究得填补起来,不是因为拍过电影的导演一定高出没拍过电影的导演一个头(要是你一直拍烂片也没多了不起啊!),而是因为每个导演百分之百都喜欢看电影(如果你是个导演但你却不喜欢看电影,欢迎炮火四射干剿我的以偏概全),此生不断被许多电影导演深深打动。

而任何自认有才华的导演,绝对抵挡不住亲自拍一部电影自我验证一番。

至于明星。

不是要否定乡土剧、八点档或偶像剧里的演员,但电影演员就是不一样。

有机会,每个演员都想拍电影,毕竟镜头刻在电影明星身上的力道,就硬是比较深刻,感受力特强。黑暗中唯一允许的巨大光亮屏幕,有希望成为演员的“生涯代表作”。

当演员,大家平平都是人,在变成明星前所过得生活想必也差不了多少,虽说个人特质、气息风采、演技磨练、乃至运气际遇都很重要,但电影明星当然是镜头“慢慢制造”出来的。

慢慢制造的意思,意指有很多的机会放在这些明星或准明星的身上。

太多人说,电影最需要的就是明星。

在这太多人里的许多人说,在亚洲,真正的电影明星,几乎集中在香港。

日本有很多杰出的歌手、电视剧演员,但电影明星?

韩国有很多杰出的歌手、电视剧演员,但电影明星?

日本跟韩国都是富裕的国家,但不大量拍电影,哪来的很多电影明星。

许多人会说质好比量好来得重要,但现实上:“没有量,就没有环境。”

没有环境,就难以培养一流的技术人才。

什么都可以变得出来的技术团队,就是支撑起电影工业的大功臣。

用简单的分子分母的数学观念就可以轻松知道,是的,大量拍摄的电影工业,乱七八糟拍出的烂片也多,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成语“粗制滥造”的用法。

但毫不意外,大量拍片的结果,迸出的经典佳作也肯定很多,比起台湾“小而美”的拍法,前者养出的人才不知多了几十倍。电影工业与更大的娱乐产业环环相扣,互相辉映,靠这行吃饭的人才更丰沛,这些人才又养好、养肥了这块大饼。

我国小六年级去电影院看的电影“笑傲江湖”(当时是我爸带我们三兄弟去看的,因此我没能去隔壁厅看周润发的赌神,心情大受影响),几乎没有计算机特效,简单的钢丝特技就帮助许冠杰在草上飞来晃去,没有奇怪的合成声光,几个飞沙走石就将剑气拍得热血沸腾。对白虽然没有到流传千古的地步,但即使是我也忍不住看一次叫好一次。电影配乐那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灵魂。

这是导演胡金铨的功力。

更是香港电影工业的技术能力。

曾经在一篇报导看过一个说法,就因为台湾有很多人想当导演,于是一学会了掌镜,就急切地想要自己上。于是台湾有非常多跃跃欲试的新锐导演,却没有足够多的成熟、出色、专业的技术性幕后制作。

我对电影圈的了解仅限于我与电影人的相处经验,但传闻与耳语听多了,这篇报导的说法倒有几分正确。

如果你是一个很棒的技术人员,我想你在这一行里可以吃到的工作配额,应该比一个想当导演的人吃到的多。

前天,跟小内去看了钮承泽导演的“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