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2 / 2)

从挑选戏院这一点开始,就知道国片生存不易。

因为根本就不必挑戏院。

彰化没有上映,厉害如台中也只有德安华纳威秀有在放。

“情非得以之生存之道”有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用白话来讲,就是“拍电影好不踏实”跟“真抱歉我压力好大”,两句话合成一句,就是:“人贱天不收”。

很好看,合理票价两百块钱。值得推荐。

打着伪纪录片的旗帜,但其实整部片完全没有“视角上的必要”采取摇晃的纪录片式镜头处理,我想伪纪录片应该是误植,只是这部电影剧情里要处理的一个点。然而这样的拍法自然有种接近真实的趣味。

我们拍电影常犯一个毛病,就是对白瘪脚,根本不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会说出来的话,所以听起来很矫情,很假,没办法投入。“情非”的对白则很贴近我认识的这个世界,里面有大量的粗话、脏话,也很贴近我所认识的------大家塞在沙发里靠夭拍片的环境很恶劣的那种场合。

那种场合我一向很讨厌啊,在那种谈话空间里弥漫了一种委靡的惯性,会传染的。烟雾中,很多人不来点批判的干剿,好像就以为别人会觉得他没有长脑,更害怕不批评,就不是“拥有理想的同一阵线”。

干剿别人不懂拍电影或抢劫辅导金资源,比自己拍电影跟亲自抢劫辅导金要容易太多了。批判久了,我怀疑,原本要拍电影的人最后都只能成为影评家或嘴炮王。

剧中有很多对于拍电影困境的描述,我看了格外心有戚戚焉。想必有很多电影人看了,会心一笑的次数一定很多很多。一知半解的人看了,也会娱乐到。

在很口语的对白辅助下,帮助我做了看电影最基本的“投入”。

剧情也很饱满。

个人兴趣关系,我对“散文结构”的电影兴致缺缺。

“情非”在剧情的设计上很完整,段落感也抓得好,剧情时间轴以“一群人拍电影的过程”为运作,感情时间轴以“这个拍电影的人的困顿挣扎”在跑。

讨论拍电影的黑暗面仅仅是辅助,自我揭露才是真正主题,不刻意强调成长、升华、向上提升,必要时还得为了自己的梦想,对着一些人说一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对着一些人嘻皮笑脸出卖自己的人性。

没有太多的大爱法轮,所以我不觉得恶烂。

有多少钱拍多大的戏,不见得要叫得动千军万马才能将观众请进戏院,陈可辛的“投名状”拍得很棒,但同样万马奔腾的“三国之见龙卸甲”根本就是一部浪费刘德华的烙赛片。

(赵云:“丞相!子龙想当英雄!”)

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格局小,但掌握得当,效果出奇的好。

钮承泽的“情非”也有同样的感觉。

缺点有两个。

一个是看了很累,“情非”里面的人经常在抽烟喝酒呼麻摸奶子,我除了爱熬夜之外没别的残害身体的习惯,所以我看了忍不住觉得自己很健康。

一个是结尾有点拖。

也许结局没有真的很拖,但整部片子要咆哮的东西太满,导致看到后面有点没耐性。当我情不自禁穿上外套后,竟还“多看”了五分钟。

我的理念是,不管你有多少话想说,一口气说太多了,就会失去吸引力。

我想这跟台湾导演不晓得下次拍戏是什么时候有点关系,只好在能说的时候尽量说,但这种说的方式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不必要的。

电影的好看不在于它的“完整”。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见得甘心做到这件事。

最后,我这个人是完全没有支持国片这种高尚的念头,有的话也是随便支持一下,表现在“如果这部国片很烂,那我顶多就是装作不知道”。

真正爱看电影的人是不会被“我们要团结”之类的意识形态给收编、或说服。如果有一天我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那一定不是为了使国片增光,而是我想要拍出一部连我自己都愿意买dvd回家收藏的好电影,然后觉得自己怎么这么酷啊。如此简单,如此难啊。